海阔天空:斯文扫地 礼义无存

【新唐人2016年06月07日讯】 50年前,中国大陆发生了一场反天逆地人神共愤的造神运动,将世上硕果仅存,拥有五千年优秀文化累积的文明古国,连根拔起,永不超生!那场赤祼祼为谋取个人权位而掀起,长达十年的腥风血雨,是对华夏民族文化的摧毁,用“浩劫”实在是不能够形容。

那场所谓文化文革命,摧毁的不祇是文物、财产、生命,还革掉了人性、良知与道德。个人失去了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人与人之间失去了信任、爱护与关怀。

今时今日在神州大地出现的荒谬无伦的事体,中国游客在世界各地种种稀奇古怪的行为,每每都是匪夷所思和违背天理人伦的,令人难以想像产生自一个曾经被誉为“礼义之邦”的国度。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成就了中国“礼义之邦”的称号,并且享誉全球近3,000年。这礼义之邦,“礼”不是指狭义的“礼貌”,而是广义的人伦道德,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也是指社会的构建和秩序。“义”当然亦不是指“江湖义气”,而是“天地之正气”的道义,今天的说法是公义。“邦”可以是邦国,也可以是地区。所以,瓜秩连绵五千年的华夏社会,追求的是道德的修养和符合道德的生活。

儒家思想的道德观,核心在于仁义。仁者,人也,讲求怎样做人和与人相处的道理;总而言之,就是要做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人,以及善与人处,促进社会和谐。故此,一个称得上是“人”的,对自己会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期许,也会怀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愿。

义者,宜也。做人处事,符合“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不是“骑墙派”、“墙头草”,而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做人处事的最高原则:符合仁义道德而又恰到了好处。比如“勇敢”,择善固执之余见诸于行动,过分便流于“鲁莽”,不及则陷于“懦弱”。

锦绣中华蒙尘66年,良知泯灭,人性沦丧,文化失传半世纪,命悬一线;“礼失而求诸野”,流散海外的兰花,是否可以把根留住,万古长青?

——本文经《纪元心语》授权发布

责任编辑:李丹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