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闻】国企改革遭遇冷待 专家点破玄机

【新唐人2015年09月25日讯】自大陆国企改革方案发布以来,引发了舆论高度关注。但目前除了中共官方媒体以外,海内外经济、金融和企业界甚至大陆民间,对国企改革的前景普遍不看好或持观望怀疑态度,究竟原因何在?请看下面的分析。

中共国务院9月13号发布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20号当局又紧跟出台了配套文件《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使得原本对国企改革就不看好的专家学者更加不乐观。

湖南郴州企业观察员何军樵:“这一次国企改革的方案,被经济界人士称为‘见光死’,也就是说这个国企改革不拿出来还好,大家还有点盼望,一旦拿出来以后大家都没有盼望了。”

对于国企改革的原因,各方观点可以归结为三点:腐败、债务和垄断,使得中国的国企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

国企在中国有着所谓“共和国长子”的地位,但令人无法想像的是,占用着庞大的资源并垄断了各种特权的国企,居然在拖着中国经济增长的后腿,不但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65%以上,而且无论是GDP贡献,还是就业、税收、利润等方面的贡献,都远远比不上生存空间倍受挤压的民营企业。

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艾肯商学院经济学博士谢田:“中国所谓的‘经济改革’,从78年开始到现在的话,它实质上只是释放了一些民间资本、民间企业的力量。国企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起到一种垄断性的作用,实际上没有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现在这个垄断性的国企和中国最兴旺、最发达的民间企业、私营企业、互联网企业的对立之中,我们已经看到,国企已经起到了一种腐败的和阻挡性的作用。”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畸形的经济格局?经济学家指出,“中国的民企是通过市场运作的,而国企则是通过行政手段运行的”,市场为民企的壮大做出巨大贡献,而由政府委派官员担任高管的国企,却成了中共权贵搜刮财富的工具。

海内外专家一致认为,国企要想改革成功,一是要市场化,或者说是民营化,让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二是要破除垄断。

那么中共当局是如何抉择的呢?无论是国企改革的《指导意见》还是配套文件,又或是官方的媒体及相关政府部门的官员,都强调了一个“根本原则”,要“加强党对国企的控制”。此外,《指导意见》虽然提出了“混合所有制”允许民企入股,但同时强调要“做强做优做大国企”,提高国企“影响力”。也就是说要保持国企的控股地位,私企只能处于从属地位,没有决策权。

何军樵:“这次的国企改革,说穿了就是,赚钱的地方党是不放手的,不赚钱的地方,商业竞争特别激烈的地方,拿出来让给民间。”

也就是说,中共制定的国企方案的两大核心内容是,国企占主导以及党要加强控制。这就使得“市场占主导地位”的说法成了一纸空文。

谢田:“中共的国企改革如果在现有的政治结构之下,那是肯定没有成果的。如果还保持着一党专政的结构,不会放弃经济上的控制,也不愿放弃它们手中的财富的话,这个国企是没有任何改革的空间的。如果要真正让国企民营化、民有化、私有化的话,而真正让市场来决定的话,那就意味着中共对财富的控制、经济的控制会失去。”

由此可见,外界对中国国企改革普遍不看好的原因是,他们不相信中共和既得利益集团愿意放弃它们早已习惯享有的权力和财富。

采访编辑/张天宇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