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浩:一群台湾青年刷新了我对台湾的认知

如果只是自己去看一些事物,得到的结果往往不全面,这时候需要事物里面的一些人现身说法,诉说他们来自不同层面的声音。

台湾,早些年的时候带有敏感的政治色彩,大人们很少谈及,更不用说它会与那个时候的我们这群小孩儿有什么关系。渐渐的,台湾的新事物在影响我们。记得那是小学的时候,有一个卡带机是相当值得炫耀的事情,要说台湾对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响,秘密就在于那一盘盘卡带中。也许是小时候的认知不是很深切,台湾歌手也就只是歌手,只要好听就和大陆流行歌手没有区别。殊不知,中国流行音乐发轫于港台,席卷大陆各个角落。而对于歌手的名字,像邓丽君、周杰伦她(他)们,这只是一个符号,一个代表歌曲很好听的歌手。但是他们在音乐上的贡献,在一种潮流上的引领上,我认识到时已是更晚。

随着长大,或是兼职,或是工作的原因,我开始主动去了解彼岸的人们,也会对他们身边发生的事情产生兴趣。能够和他人用来交流的两岸资料,基本是从新闻、娱乐节目中看来的,此时的台湾人在我的头脑中还只是一个平面。

台湾同学周边会有很多陆生朋友,而我的周边除了学校里的留学生,从来都没有一个台湾交换生影子。总想去了解台湾的生活,可总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门路。就好像一只努力去寻找花蜜的蜂儿,听别人说花有多红,蜜有多甜,却飞来飞去也找不到一朵花儿。正是因为这样,我对台湾的认知只是短短停留在别人的眼里,自己却不能真切地感受。台湾人的形象慢慢变得立体是从这次活动开始的,当得知自己被选入参加两岸交流时,难以掩饰内心的喜悦,因为亲身的体验终于要开始了。

在我们还未见面之前,我就已经感受到台湾青年人很有想法。为了方便我们之间的沟通,老师为我们大家建立了交流群,在交流群里大家互相介绍、互相认识、互相加为好友。一次,一位台湾女生和我聊天,本以为会在几句寒暄之后草草结束,但是我们又聊了很多关于日后活动上的东西,如何选择礼物,怎么看待“小团体”,我怎样看待“交流”等等。我原本没有考虑这么多,以为交流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经过和她聊天之后,我决定还是要做足功课,为活动做一个好的前期准备显得必要也很必须。

虽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要想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就要深入其中。台湾的这群青年,来自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性格,他们身上影射出的算是台湾社会的一个简单缩影。他们初来大陆,走出机场出口那一刻,他们脸上带着对于陌生城市的生疏,也许是陆生的热情原因,大家很快就热络起来,一路上谈笑风生。再后来我们可谓无话不谈,先前还对政治上一些敏感的话题抱有谨慎态度,可一旦打开话匣,似乎又停不下来。我们在用聊天的形式去探索自己想要了解的对方领域,又在用了解到的东西填补着内心的好奇。认知台湾的这张地图,在一寸一寸的铺展开来。

之前我也写过一篇文章,基于自己的大学专业,了解彼岸关于此的一些情况。不管是在学习、学校,还是未来的就业上,我们之间有着无尽的相似,又面临同样困扰大学生的诸多问题。以前总觉得台湾比我们大陆发展的要早,他们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处理应该更好,但是我们两岸青年都会面临这些相通的困扰。其实,我们都像《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的故事一样,面对一些困境,只有努力奋斗才是最好的出路。

相比于大部分台湾青年,他们更热衷于政治,而我就没有那么大的热情。交流营中的一位同学立志要做一名议员,这在我们陆生看来他是一位如此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小时候就是这样,只想安安静静地学点文化知识,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和政治挂钩。依稀记得上小学时,课本上关于台湾的介绍是“祖国美丽的宝岛”,这也从来不会引导我们去把她和政治联系,而在年龄增长的同时,自己的认知也会增加。那时班里有同学说台湾“台独”势力又起来了,在我们的这个体制教育下,大家受到的教育是“台独”如同毒瘤一般,听到这个词心里就会涌起一种烦恶。当时我对政治没有太大的热情,只会和大家跟风地说一句“打到台独”。现在,台湾的同学也不会去认可“台独”的主张,更多的还是想生活在一个安稳社会中。就如同想做议员的那位台湾同学,他的目的很简单,只是想通过努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幸福罢了。

幸福是靠自己努力得来的,台湾青年只是想靠着自己的努力争取自己的幸福。如果你的能力够大,那就为更多人创造。他们在这几天的时间里感染着我,也感染着其他人,我想他们也会从陆生身上去主动发掘一些东西,来充实自己。而价值也恰恰在此,让两岸的“正能量”体现在每一个青年身上,携手共进同奋斗,创造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幸福时代。

台湾青年有想法、有理想,有对现实的思考、对未来的憧憬。就是这一群台湾青年,刷新了我对台湾的新认知。有机会我愿再与你们交流。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