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议关于中国现状与未来的若干共识

【新唐人2013年9月25日讯】在牛津大学,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新左派,新儒家基督教研究者坐在一起,把本已具有的共识用文字表示出来,首发在了共识网上。

能够使身在中国的不同思想和学术背景的知识分子坐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种共识,在这里面,最大的大家在表述共识文本之前却忘记填写的共识底色就是我们必须离开原点。而离开原点之后所要驱往的走向却成了中国知识分子争论不休的问题,这样的争论本身隐含着巨大的共识性。

而我认为秦晖黄记苏陈明何光沪等发起的这样一个寻求共识,表述共识的活动里面最为重要的前见必须是,这种共识不是被人商洽以至于可以达成,乃是根本存在而被发现。当下中国的崛起​​是作为共识文本语境的首要字汇,而中国的是否崛起亦是曾经值得讨论的问题,作为配置为大背景的底色字汇,签署者需要捍卫的是崛起值得认同所具有的字汇张力,也就是说,崛起一词在怎么的程度上书写了中国的现状。

如果中国的崛起​​是背景,而对中国崛起无体认,无观感的人,是否应该有愿意离开不崛起之中国的强烈意愿,答案肯定,所有的人,都在感同身受着中国必须要改变的民族意识。要变,不仅是共识的前提那么简单,这是整个古老东方民族的民族意识。上升到民族意识的深度,我们需要解决的是,那些很大一部分并未认同这个崛起的群落。

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这个做为3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并没有被所有中国人一体的分沾,所以,就连崛起是否为事实都值得讨论。以崛起为浪漫主义的大背景,这样的表述是有问题的,因为这基本上是属于知识分子的有限性的表达思轨。是否崛起,在更广泛的人群里,是不被关注和讨论的,真正需要为之侧目,吸引所有愿意担当道统的知识分子之心灵的是,需要改变。这种需要改变,不是需要捍卫和表述的,乃是天然的在于每寸肌肤里的生命鲜活因子。

这样的表述可以避免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由此渊源而来,当这份共识文本出来的时候,很多观察家在发现,这些联署者都是清一色的书斋气质的知识分子。而今天中国需要改变的迫切,不亚于清末时刻,清末主流的思潮是在辩论保皇还是革命。辩论并未结束,但是枪声一响。君主立宪不是被遗忘的选项,而成了辛亥枪声响了之后的事实选择。

今日中国,行动主义在百姓视界里,还是活动的主流,王炳章博士学习孙中山,在南中国向台湾借枪武装斗争,范亚峰博士在北京积累地下教会20省市力量,2009年由代表郭飞雄向美国商讨借枪武装斗争,这都是在中下社会阶层里影响巨大的时代精神。

在中国,历史的书写从来是主旋律的铺张,是上层社会意识的注脚,这些厚重意识与文字,真正的作用是在评述,而现实中国这个大河将来的走向,却与河面地下的暗流关系颇大。所以,在谋求任何的共识面前,都要考虑更广泛的中下民众族群的意见,而他们的意见经常不被见诸文字的宣扬。

所以,若是说牛津此份共识有苍白之处,这就是沦为不愿参与政治运动的政治知识分子的自我陶醉。愿意认真梳理未来每个药方走向的人会发现,因为需要改变已经成为民族意识,那么在这个民族意识由渗进骨髓的理念之后,人们已然采取了行动。

而这个行动的指导者却从来不是预设达成的文本,而是趋利避害的具体实践,于是,人们普遍接受了后改革时代的概念,在这个概念里面,怎么做的行动,成了指导一切的实用且必然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从来没有按照既定方针去铺设未来的可能,真实的情况是,走着走着路就出来了。

所以,这份共识的补救文本应该是朝向行动主义者的,那就是:

1、中国需要改变,改变必须以中国人的选择为准,中共不是中国人的合法选择,必须使其成为过去式。

2、对于如何变,目前为止,我们一直在争论,但是在强大的中共面前,我们先一起力促社会的政治转型,以后的不同,在行动中和成功后在解决。

3、现在世界变化很快,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多元自由应该是以后中国的主流文化。

4、中国应该作为和平有美德的世界的建设者。

这样,所纳入的群落会更多,也会更符合中国政治生态的构造,离开起点,离开原点,必须改变,既然这个是轰轰烈烈的民族意识,所以,我觉得,中国是有希望的。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