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凯:论语观天下之学而第一(三)

【新唐人2012年8月31日讯】孔子把人的道德摆在了文化知识的前面,认为人只有道德修习圆满了才可以去学习文化知识。孔子所说的“文”应该就是指礼、乐、射、御、书、数或者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但是我们不妨把这个“文”理解的更宽泛,理解成一切的文化知识。为什么孔子要把文化知识摆在道德之后呢?一切的知识都是为人所用的,如此人就要能够完全掌控这些知识,而道德恰好就是人掌握知识的工具。人的道德修习越圆满掌控知识的能力也将越强,反之,我们人就会被知识所掌控。现代科技的发展恰巧能证明这一点,当我们人连自己都无法完全掌控的时候又怎么能够完全掌控知识呢?我们现代人不是已经成了知识的奴隶了吗?道德的修习是内在的向内求索,而知识的创发是外在的向外攀援,当我们过分攀援这外在的只是的时候就会丧失掉我们自己,用一句中国民间俗话来说就是找不着北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卜商,子夏是其字,卫国人,小孔子四十四岁。

贤贤,第一个贤是动词可翻译成崇尚、重视,第二个贤是名词指的是有贤德的人,这种语法现象也是很常见的。色,在这里指女子,因为女子有姿色男人很喜欢所以以色来代表女子。易,在这里可以有两种解释,可以把易理解为改变,那么跟整句话联系起来就是把好色改变成崇尚贤德;也可以把易理解为轻视,那么跟整句话联系起来就是崇尚贤能轻视女色。其实无论易字作何解释这句话都是要人崇尚贤能而轻视女色。由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高层也就是诸侯王等统治者是十分淫乱的,而且他们不重视贤能的人,如此百姓肯定饱受贫困,再加上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真可谓生灵涂炭啊!但是从道理上来说喜欢漂亮女人跟崇尚贤人并不矛盾,男人喜欢女人、女人喜欢男人是人的天性。但问题就是执政者往往把女人只当做性工具,而且执政者有便利的条件弄到很多很多女人,古今无不如此,一旦他们毫无节制的去发泄他们的性欲的时候就会堕落不堪。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堕落的执政者怎么会重视贤能呢?他们只会去找与自己臭味相投的人。

对待父母竭尽全力地孝敬是人的天性,可是如果讨厌父母难道就不是人的天性了吗?我想情况是很复杂的,有些父母喜欢子女子女喜欢父母这固然很好,有些父母喜欢子女子女却不喜欢父母,有些父母讨厌子女子女却喜欢父母,有些是父母子女互相讨厌的,这些情况下你能说谁对谁错吗?后世儒家学者往往有一个自己创造的逻辑,他们认为可以把孝的精神迁移到忠、信、仁等等其他思想感情,当然是会有这种情况但是绝对不能一概而论,后世儒家很多见识短浅心胸狭隘,总是以一个标准来衡量世界。

古代的读书人基本上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去政府做官,而政府又是由君主主导的,君主也就成了政府的代表了。所以子夏在这里提出对待君主要忘我甚至不惜身命,也就是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君主了。但是孔子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做,以后的孟子也没有。孔孟基本上是把百姓放到第一位的,对待那些残暴不仁的诸侯王从来都是毫不客气的。如今君主没有了而且我们也不应再有君主的思想了,我们要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民众和社会,如果政府做出对民众和社会不利的事情我们就要学习孔孟的无畏精神极力反对之。我们现如今的职业多种多样,而且每种职业都是不分贵贱而一律平等的,所以读书人也不必再一心只想着做官了。如今的社会有很多比做官更重要的事情,而且也有很多比做官更好的事情。如果一个政府腐败堕落不堪了,读书人还要削尖脑袋挤破头去做官那恐怕只会起到推波助澜助纣为虐的作用,这样的读书人也不是真正的知识份子,而只是喜欢钻营蝇头小利的小人。

子夏认为他所提出的这些如果一个人都能做到了,即便是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那他也十分认可,这跟经过系统学习过的没什么两样。子夏的这种精神实质是难能可贵,他看重的是实质而不是表面现象。即便你能跟随某个名师、上了某所名校,最终得到了很高的学位那又能怎样呢?有多少人拥有了以上的这些背景而实际上是不学无术的?尤其是在教育体系极其糟糕的情况下!当一种教育体制变得不能培养人才的时候,你的成绩越好取得的学位越高岂不是证明你被这种教育体制摧残的越重吗?那你所取得的那些表面堂皇的教育背景还有什么好值得骄傲的呢?以前的犯人都要在脸上打上金印,从来也没有听说过哪个犯人以这些金印作为炫耀的资本。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人要学会自重,自轻自贱则会失去威严和威信,最终只能沦落成跳梁小丑。拿知识份子来说,你要尊重自己的学问,决不能把学问当做商品来卖,谁出的价高就为谁说话,俨然一副无耻小贩的嘴脸。很多所谓的御用文人更表现的极其不堪,完全听命于主上,让他怎么叫他就怎么叫,这真的是比狗还听话。知识份子的本分职责是追求真理,不能为其他事物所动,比如地位、财富、名声等等,否则就丧失了作为知识份子的人格。一个合格的知识份子一生只能向真理屈服,甚至当真理和生命起冲突的时候也要固守真理而舍弃生命,绝不能贪生怕死而违背内心的追求!这样才会不时威严和威信!无论是贩卖学问的人还是充当御用文人的人,他们都是把自己价值的确认放到了他处而丧失自我,认为自己的生命要得到外物的肯定才算是有价值。当今中国社会出现一系列的学术腐败也是根源于此,为了混得职称、钱财甚至一官半职而做出令自己内心不安的事。其实,知识份子的价值应该是自我肯定的,而不是依靠外物。只有你自己肯定了自己才能真正赢得他人的肯定,像那些献媚权贵的假文人真的得到别人的认可了吗?恐怕权贵们也只是把他们当成工具而已。没有生命价值的自我肯定哪里来的威信和威严呢?

孔子在这里又提出了学习的问题,学习能打破我们的固蔽浅显从而是我们更加博大精深,能够让人包容万物洞悉真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多么大气磅礴,他的学问都是来自于多方求教,从未以己之偏狭思想去拒绝其他学问。可是后世学者却没有孔子的这种博大胸怀,总是以自己学的那点知识去衡量别人、评判别人甚至还会打压别人,这样的排他性在孔子这里是绝对不会出现的。我们人的认识能力是极其有限的,但是每个人还总是以为自己的思想就是真理,见到不同的意见就想要把人打死,这种强烈的自我中心感真是愚蠢的表现。个人具有这种狭隘的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还好一些,因为这也只能是让自己受害,但是一个组织、机构有这种意识那可就太惨了,不仅整个机构里的人会跟着受害而且还会殃及池鱼。最可怕的就是政府拥有这种意识,这时政府就会利用它的全力规定它所认为正确的思想为全国统一思想,其他一切思想都要以此为标准,然后给其他的思想贴上标签,进行无情的批判和打压。这样真是害人又害己,不仅其他思想会相继衰亡自己所持的这种思想也会变成僵尸。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