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暴雨通报会避谈死亡数 女记者曝61人

【新唐人2012年7月26日讯】(新唐人记者何雅婷综合报导)7月25日晚,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召开“7•21”灾情的第二次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潘安军通报灾情时,念到“全市因灾伤亡”突然改口,对伤亡人数一直避而不谈。当场有一女记者大声说她看到那份材料上面写着死亡人数是61人,但主席台上的几位发言人集体缄默,主持人更立即请5位新闻发言人集体退场。

据《长江日报 》报导, 原定晚上9时举行的发布会,推迟了半个小时才开始。

首先由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长、新闻发言人潘安军通报灾情。潘安军对着一份书面材料,刚念到“全市因灾伤亡”时,台下记者们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上,但潘安军很快改口:“全市因灾人口160.2万人……”此后,在他的介绍中,不再提及伤亡情况的字眼。

在记者提问环节,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的记者分别获得一次提问机会,当时那些记者们惊人默契,竟然没有一个人问起死亡人数。

当主持人宣布新闻发布会结束时,台下的记者们急了,纷纷站起来,追问最新统计的死亡人数。

报导称,有位拿着CCTV话筒的女记者大声说:“我看见你(指潘安君)手上拿的材料了,上面写着死亡人数是61人,其中因公殉职5人。”

但主席台上的几位发言人集体缄默,主持人果断地请5位新闻发言人集体退场。

报导表示,会后,记者们纷纷责问获得提问机会的几位元记者为什么不当场发问死亡人数。一位元记者无奈地说:“事前组织者跟我们沟通过,说这个问题比较尖锐,最后留给凤凰卫视来提。但是,凤凰卫视最后没有获得提问机会,发布会就结束了。”

消息曝光后,有不少网友向那位勇敢的女记者致敬。

大陆民众强烈质疑官方公布的遇难人数的同时,愤怒斥责北京的排水系统太烂。

北京7月22日晚公布的因灾死亡人数为37人,此后一直未变更。大陆民众对官方的说法强烈质疑。

据《华尔街报》报导,拴马庄村马路边,一位拒绝透露名字的男子说,死亡人数肯定高于37人。这位男子是被叫到拴马庄去辨认哥哥的遗体的。在李姓男子指向员警锯开金属结构取出其兄长遗体的地方时,一位站在旁边的友人也对官方数字提出质疑。他说,政府说有37人死亡,或许更像是370人死亡。

在死亡人数受到质疑的同时,大陆民众纷纷质问北京当局:一座为2008年奥运会斥钜资建设各类设施的城市,在应对一场暴风雨的时候怎么如此狼狈?

据大陆媒体报道,2011年6月23日,北京一场暴雨曾致使大量路段瘫痪,当时就引发了民众对北京市排水管线排水能力的严重质疑。而一年后,7.21北京暴雨,再次将公众的目光引向北京的城市排水系统。

据悉,在暴雨来临前,7月21日上午新华网上还宣称,北京城区90座下凹式立交桥已建立“一桥一预案”。北京市防汛办并表示,排水、交通、电力等部门将力保暴雨中立交桥排水通畅,不积水。

但几个小时后,暴雨至少造成北京城区95处道路因积水断路,其中大部分是立交桥下低洼区。而官方公布的那几十个因灾死亡的人中,大多是溺水而死。

《南方周末》报导称,北京市水务局工程师马丰斌曾在《北京水务》2009年第5期撰文称,北京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包括:排水标准不足,设施老化;排水设施建设滞后,排水系统不健全;城市建设引发积水问题突出;管理缺陷造成设施安全运行保障能力不足。

报导表示,北京排水系统的问题并非孤例,事实上,中国70%以上城市排水系统最多只能抵御一年一遇暴雨。

与国内相比,国外许多大城市的排水系统都十分完善。据新华网报导,在国外,为防范城市内涝,城市排水标准普遍比国内高,纽约是“10至15年一遇”(注:一年一遇是每小时可排36毫米雨量)的标准,东京是“5至10年一遇”,巴黎是“5年一遇”标准。

而北京要到2015年才能达到“5年一遇”的标准。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