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时报导林肯中心“中华民国建国百年台湾电影展”

【新唐人2011年5月11日讯】驻纽约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与林肯中心“电影学会”合办的“中华民国建国百年台湾电影展”(Taiwan Stories: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Film from Taiwan)自5月6日起至5月19日止,在纽约林肯中心Walter Reade戏院展开,正陆续放映20部台湾最具代表性的电影。“纽约时报”艺文版9日以超过4分之1版的篇幅,刊登以“聚焦台湾电影”(Casting Light on Taiwanese Cinema)为题之专文探讨影展电影并配合刊登“童年往事”及“我这样过了一生”两帧照片。

影评人迈克•海尔(Mike Hale)在专文中指出,台湾电影在世纪交替之际享受其荣耀时刻。杨德昌导演的 “一一”一片于2000年获得“国家影评人协会”之年度最佳外语片。侯孝贤及蔡明亮的 名望亦在该时期达到或接近高峰,上述两位导演与杨德昌同为“台湾新浪潮”或称“新台湾电影”的先驱。而台湾出生的李 安导演以“卧虎藏龙”一片成为美国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的外语片。

他接着谈到了,在林肯中心Walter Reade戏院播映的“台湾故事”系列影展是试图一举窥探台湾电影发展的 重要作品。本次影展系列的20部作品,时空横跨几近半世纪,自1960及1970年代至近来3、4年台湾电影产业少数的卖座电影。而为避免相似性过高,略过杨德昌、侯孝贤及蔡明亮的著名作品,改而挑选在美国甚少播放甚至知名度不高的早期影片。

专文并指出,最具有历史价值的影片是“光阴的故事”,这部1982年发行、集合4位导演小品的集锦作品被视为新台湾电影的最早期影片之一。其中 第二段为杨德昌担任编剧及导演的初试啼声之作。那是一部刻划时代的作品,一如其他1980年代的台湾电影,当时对生活及政治加以评论是危险的行为。

至1985年,侯孝贤的第5部作品“童年往事”时,早期新浪潮的形式才堪称完备:缓慢的步调、长镜头运镜方式、片中最剧戏性及最关键性的部分往往以间接手法呈现。

作者也谈到蔡明亮的第一部作品、1992年发行的“青少年哪吒”,是描述一名叛逆的台北青少年的当代故 事,他认为这部作品较其往后的作品更加艰涩,且更具代表性。另一部混杂着欢乐、罪恶与其他情绪的作品“我这样过了一生”,是较不具名气的导演张毅1985年的作品。以拍摄风格而言,这部片算是新浪潮电影的一部分,亦是赚人热泪经典的剧情片。

专文中也介绍了此次影展中属近年来新拍摄2部卖座电影,一部为爱情电影“海角7号”及以帮派故事为主轴的“艋舺”,此外还有类艺术电影“第四 张画”与受莎士比亚影响的3段式电影“茱丽叶”。最后,他认为,赞助这次影展的台湾新闻局或许很高兴大家前往观赏新片,然而纽约观众在这次影展的收获或仍是那些1980年代的灰暗电影,因为它们较贴近真实生活。

驻纽约台北经文处新闻组主任翁桂堂指出,“纽约时报”系美国第三大报,发行量逾100万份,此前发行量逾200万份的“华尔街日报”、发行量65万份的“纽约邮报”均已以显着篇幅报导此一影展,足见“中华民国建国百年台湾电影展”已引起此间主流媒体及社会相当大之关注。

原始报导剪报图片: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