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報導林肯中心「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台灣電影展」

【新唐人2011年5月11日訊】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與林肯中心「電影學會」合辦的「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台灣電影展」(Taiwan Stories: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Film from Taiwan)自5月6日起至5月19日止,在紐約林肯中心Walter Reade戲院展開,正陸續放映20部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電影。「紐約時報」藝文版9日以超過4分之1版的篇幅,刊登以「聚焦台灣電影」(Casting Light on Taiwanese Cinema)為題之專文探討影展電影並配合刊登「童年往事」及「我這樣過了一生」兩幀照片。

影評人邁克•海爾(Mike Hale)在專文中指出,台灣電影在世紀交替之際享受其榮耀時刻。楊德昌導演的 「一一」一片於2000年獲得「國家影評人協會」之年度最佳外語片。侯孝賢及蔡明亮的 名望亦在該時期達到或接近高峰,上述兩位導演與楊德昌同為「台灣新浪潮」或稱「新台灣電影」的先驅。而台灣出生的李 安導演以「臥虎藏龍」一片成為美國電影史上票房最高的外語片。

他接著談到了,在林肯中心Walter Reade戲院播映的「台灣故事」系列影展是試圖一舉窺探台灣電影發展的 重要作品。本次影展系列的20部作品,時空橫跨幾近半世紀,自1960及1970年代至近來3、4年台灣電影產業少數的賣座電影。而為避免相似性過高,略過楊德昌、侯孝賢及蔡明亮的著名作品,改而挑選在美國甚少播放甚至知名度不高的早期影片。

專文並指出,最具有歷史價值的影片是「光陰的故事」,這部1982年發行、集合4位導演小品的集錦作品被視為新台灣電影的最早期影片之一。其中 第二段為楊德昌擔任編劇及導演的初試啼聲之作。那是一部刻劃時代的作品,一如其他1980年代的台灣電影,當時對生活及政治加以評論是危險的行為。

至1985年,侯孝賢的第5部作品「童年往事」時,早期新浪潮的形式才堪稱完備:緩慢的步調、長鏡頭運鏡方式、片中最劇戲性及最關鍵性的部分往往以間接手法呈現。

作者也談到蔡明亮的第一部作品、1992年發行的「青少年哪吒」,是描述一名叛逆的台北青少年的當代故 事,他認為這部作品較其往後的作品更加艱澀,且更具代表性。另一部混雜著歡樂、罪惡與其他情緒的作品「我這樣過了一生」,是較不具名氣的導演張毅1985年的作品。以拍攝風格而言,這部片算是新浪潮電影的一部份,亦是賺人熱淚經典的劇情片。

專文中也介紹了此次影展中屬近年來新拍攝2部賣座電影,一部為愛情電影「海角7號」及以幫派故事為主軸的「艋舺」,此外還有類藝術電影「第四 張畫」與受莎士比亞影響的3段式電影「茱麗葉」。最後,他認為,贊助這次影展的台灣新聞局或許很高興大家前往觀賞新片,然而紐約觀眾在這次影展的收穫或仍是那些1980年代的灰暗電影,因為它們較貼近真實生活。

駐紐約台北經文處新聞組主任翁桂堂指出,「紐約時報」係美國第三大報,發行量逾100萬份,此前發行量逾200萬份的「華爾街日報」、發行量65萬份的「紐約郵報」均已以顯著篇幅報導此一影展,足見「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台灣電影展」已引起此間主流媒體及社會相當大之關注。

原始報導剪報圖片: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