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片】纪录片《公民调查》 (一)

【新唐人2010年6月15日讯】2008年8月下旬,川震百日祭后,救援部队开始撤出,媒体不再报导校难;成都环保工作者谭作人和当地志愿者,依然在校难废墟之地奔走,寻找校舍垮塌的原因。秋去冬来,谭作人和谢贻卉在主灾区10个县市80多个乡镇跋涉,累计行程3000公里,终于在5•12周年祭前,在网上发出调查报告,这是有关川震校难的第一份公民独立调查报告。如同谭作人自己所预料的一样,他失去自由;与此同时,北京艺术家艾未未发起了进一步的公民行动,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来到四川,寻找遇难学生名单本片。是有关公民调查的不完整影像记录,也是提交给谭作人涉嫌颠覆国家政权案主审法庭的又一份证言。

继《我们的娃娃》纪录片推出后,作者艾晓明的另一新作《公民调查》,关注的是谭作人在震后为维护受害者的家庭的各种维权调查工作,以及为此所遇到的各种阻力和压力,乃至最后被当局以“涉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起诉的历程。

艾晓明纪录片《公民调查》(视频1)

艾晓明纪录片《公民调查》(视频2)

片名:公民调查
导演:艾晓明
拍摄:艾晓明 谭作人 谢贻卉
剪辑:艾晓明 胡杰
录像支持:滕彪
片长:64分
完成时间:2009年12月10日 国际人权日

内容简介:2008年8月下旬,川震百日祭后,救援部队开始撤出,媒体不再报道校难;成都环保工作者谭作人和当地志愿者,依然在校难废墟之地奔走,寻找校舍垮塌的原因。

如同谭作人自己所预料的一样,他失去自由;与此同时,北京艺术家艾未未发起了进一步的公民行动,新的志愿者来到四川,寻找遇难学生名单……

本片是有关公民调查的不完整影像记录,也是提交给谭作人“涉嫌颠覆国家政权案”主审法庭的又一份证言。

字幕稿本:

2008年7月,北川中学5•12遇难师生纪念碑废墟
志愿者滕彪访问北川中学遇难学生家长

滕彪:就这么几块?

家长:对啊,北川5•12事件,5•12北一中遇难学生的纪念碑。

北川中学5•12遇难者纪念碑。

北川中学遇难学生家长:12号就是一个月了,他11号砸的,11号晚上砸的。总共它存在了多长天?
存在了大概有五天时间。

滕彪:砸掉的理由是什么?

家长:他说聚众闹事。

滕彪 (中国政法大学讲师 律师):聚众闹事?!

家长:他们把志愿者也抓到绵阳去了。

滕彪 :志愿者抓到绵阳去了?有几个志愿者被抓了?

家长:这个我们不大清楚。

肖雪慧 (西南民族大学 副教授 作家):北京QQ群的纪念者,在那个地方,给北川中学死难师生、也不光是北川中学的,给他们死难师生建立了一个纪念碑。后来这个纪念碑就被青岛特警,
用机枪打碎了。打碎了以后,这些家长他觉得,这个纪念碑是北京的志愿者,为他们死难者建的。
所以这些家长收集了很多碎片,保存起来。当时我看了就想到这个,我心里边想的是,北川的这个纪念碑,它还能够有恢复的时间吗?

音乐起:《娃娃走好》主旋律

《我们的娃娃》 续集:《公民调查》

谭作人(成都环保工作者、作家):这是我又一次来到北川中学,离第一次已经有一百天了。整整一百天以后,再次来到北川中学这个悲惨的现场,我的悲伤的心情还是没有过去。因为这一次 天灾也好 人为也好,它的一些原因 还没有查清楚。

5月16日 我是第一次来到北川中学现场,当时有媒体采访我的时候,我就讲到:根据我的认识,北川中学这一块大面积 粉碎性的楼房坍塌,特别是学校建筑的粉碎性坍塌,造成大量的中小学生死亡的这样的事故,我认为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而且这个中间,人祸的因素是非常显而易见的。

那么这个地方,按照政府的规划,它的所有的建筑应该是七度设防。七度设防是什么概念?就是多遇地震不裂、常见的地震可修、罕见的地震不塌。同时对学校、医院、幼儿园这样的公共建筑,在抗震的规范里边设计要求是乙类重要建筑,分类是叫乙类重要建筑。

最奇怪的就是这一栋,这一栋是七十年代修的一个旧的砖混结构的建筑。这个建筑是2004年报的二级危房,已经申报了三年了。因为没有钱,房子没有拆掉。现在你看这个建筑是整体完好,离这个粉碎性坍塌的主教学楼,也就十多米的距离。这真是一个奇迹啊!

5月15日来的时候,还听见里边有小孩(的声音),他们就叫这个消防队员去施救,消防队员说听不见。当时他们敲这个(砖墙),里边都有回答。第二天来的时候再敲,就敲不应了。

地震的因素我们是没法去追究的,但是我们对地震,我们有建筑的设防的标准。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北川中学的这个主教学楼,有没有达到七度设防的标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个问题。而不能说是因为地震,所以倒塌。那我们还要建筑设防标准来干什么?

(指救援时现场)打的这个洞,日本救援队它很有经验,他们经常对付这个情况:就是把楼层打穿,打到一层,有人了;就掏出来,然后再往下边又打。从三层打到二层,再打到一层,一层一层打下去。这就是救援经验,这点很重要。这样救出来,在这个楼里边救出来二十多个中学生。

北川中学食堂处村民(指北川中学教学楼废墟):有六、七百人,还没掏出来的;还有六、七百个学生这里头。街上恐怕还有一万多人,一万多人,有多无少。老街基本上埋完了。还有茅坝中学、茅坝职业高中,基本都死得差不多。

现场:北川城废墟

艾晓明问谭作人:怎么回来了?

谭作人:从这边过去,那边走不通。往那儿走,上面也不行。

谭作人:北川的这个老县城,沿着山边的这条,叫曲山街。从1952年北川县城搬到这里,当时只有72户人,329人。那么发展到现在,将近4万人的城市规模。

对面这个山,叫王家老岩;一直就是一个地质非常不稳定的地方。经常下雨天或者小地震的话,
山上就滚石头下来。所以,北川人很早就提出,要把县城迁到老的县城去。但是由于没有批准,
他们就开始把市政的一些政府机构,就迁到湔江的对岸,叫茅坝。那个地方叫新县城,北川新县城;这个地方叫北川老县城。

那人们的思想比较麻痹,所以这一次大震来的时候,大家也没有防备。而且,这么厉害的地震,他也没有办法去防备。整个王家老岩,是向前平推一百米,把整个曲山街(掩埋)。这个老县城里边,应该有一万以上的常住人口,那么加上暂住人口,应该接近两万,基本上没有跑出来多少人。这个就是目前从城市来讲,破坏最惨烈的一个现场。

现场:北川新县城半山坡,茅坝中学废墟

谭作人:这个现场,现在是茅坝中学;是整体地把整个学校埋在里边,根本没有办法抢救,没有挖出来一个人。包括北川县民政局局长的小孩,都埋在里边。他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的时候,他也说,去救其他的人吧,他自己的小孩没办法了。

王家老岩那边,老县城不适合,现在在茅坝这边,也是很不适合的。这边的山体垮塌,也是整体垮塌。

县的行政中心、县政府、商务中心迁到这边来,是从九十年代开始,陆陆续续地往这边迁移,包括学校。但这边同样不是一个适合县城的地方。

从这一次龙门山断裂带这么多巨大的破坏,城镇的破坏、工矿的破坏、企业的破坏,说明了在龙门山这个断裂带,搞这种人工的工程和城市的建设一定要慎重。我觉得,特别从北川的事例,特别是北川的新城区、茅坝中学这样的情况来看,我们要反思今后我们这个城市的选址,要避开地震活跃的断裂带,而且要在有生态环境的容量和地质环境容量的地方。这样才能够适合人类的居住。所以,通过这个茅坝中学的这个事,我觉得应该重新考虑我们四川的整个龙门山开发战略,应该做一些更深远的考虑。

说明:2008年8月19日,川震百日祭,谭作人在网上发表纪念文章《龙门山:请为北川孩子作证》

他写道:被人为事故放大了后果的自然灾害,是一种社会性灾难。这种灾难的发生,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不能逃避应负的责任。我认为,各级人民政府,欠全世界一个真像,欠全社会一个问责,也欠所有的地震死难者一个交待。

至少以下问题,政府有责任告诉人民:

1、地震带上修建大型水库的安全性问题;
2、地震带上民用建筑设防标准的落实到位问题;
3、校舍、医院等公共建筑公共监督及地震设防、建筑分类、修建标准问题。

在校舍问题上,我沉默了两个月,不是不敢写,而是心灵震撼太大,写不出来……现在,看到事情这样发展,我感到自己很可耻。

在北川中学的废墟前,我对孩子们有过承诺。现在,我要重新拿起这只千钧之笔——哪怕提笔就死,我无怨无悔。

现场:北川废城湔江岸边

谭作人:……哪怕提笔就死,因为它前面有一个铺垫,这个铺垫就是“六四天网”的黄琦,为了学生家长维权,被抓了。以后是广汉中学的刘绍坤老师,因为给我们成都读书会介绍北川中学的老师,来讲他们的这种情况,那么也被公安机关抓了。那么别人说好事不过三,我就算第三个吧。我也预计,就是我这个文章发表以后,很可能就是给我抓起来,判个三年五年。我做好了足够的思想准备。

在这样一个世界大灾难面前,如果,没有人出来说话,大家都是缩头乌龟的话;我想,这三年五年,我跟大家不见面好一点。不在这个世上,我在另外一个社会中……

等到以后,大家对这些事情,有了更深刻的反省;知道作人应该怎么做,特别是做中国人、特别困难地做中国人,那么这样,这个北川大地震牺牲的这么多人,为这个事情被判刑,被付出生命中的几年时间,这样的代价,我觉得是值得的。

冬天积雪的山路
谭作人谢贻卉拍摄视频

说明:2008年12月,谭作人与谢贻卉在网上发起 5•12遇难学生公民独立调查

(谭作人 谢贻卉自拍录像、录音)

(待续)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