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美智庫:中共經濟脅迫他國收效甚微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03月27日訊】中共當局經常利用禁止一國的商品進口,作為外交報復的手段,試圖讓對方屈服。但一份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這些手段其實無法發揮效果。

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3月21日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從2010年以來中共對8個國家使用脅迫性策略後的情況發現,中共對於不聽話的國家實施經濟制裁或其它懲罰性措施,效果不佳,反而促使一些國家向美國靠攏。

美國波士頓東北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邱萬鈞 :「任何的經濟行為應該是本於互利的這種交換,任何的使用政治手段或者是非經濟手段來介入經濟的交流,恐怕到最後只是會扭曲整個市場,甚至就是說有適得其反的效果。因為經濟是一個互利的行為,那當這個對手發現交易的另外一方不是用一個理性的手段、理性的思考方式,來去處理他們的交易的時候,他自然會倒向別的地方。」

研究對象包括日本、挪威、菲律賓、蒙古國、韓國、澳洲、加拿大和立陶宛等國家。這些國家採取了被中共視為挑戰領土主張、安全或其他立場的行動,因此遭到貿易脅迫。

研究顯示,雖然中共施壓給這些國家的某些公司或行業帶來痛苦,但事實證明,中共並沒能讓這些國家的政府改變對中政策,反而落下口實,讓一些國家採取更強硬的對中路線。

例如,韓國批准美國部署飛彈防禦系統「薩德」(Thaad),中共因此關閉韓國樂天企業旗下幾乎所有商店,暫停韓國生產的電動車補助,但韓國的回應是進一步加強與東南亞和印度的經濟聯繫。澳洲也是一個例子。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Wong):「這個病毒溯源也不是澳洲提出來的,澳洲比較早提出來,然後就不進口澳洲煤,但是中國由於那個大量的發電廠需要的澳洲煤,因為他們的發電機組已經是按照澳洲煤的標準來調價的,所以導致我們說的2021年的時候,中國的電荒跟大宗商品價格上漲。」

學者表示,疫情之後,中國在世界產業鏈的重要性已經降低,加上俄烏戰爭還在延燒,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戰、科技戰,都使自由企業更加傾向跟歐美合作。

黃大衛:「疫情之後,其實2020年一開始是由於中國率先恢復生產,它向全世界提供產業,但是同時它也偶爾會進行封廠,也會導致全世界供應鏈的斷鏈,所以後面剛好也是趁著中美貿易戰跟中歐的關係緊張,越來越多的產業鏈也搬離中國,所以中國在全世界世界工廠的重要性是相對減少,所以在經濟方面很多國家並不太懼怕它。」

研究報告指出,中共還會繼續使用這些措施來實現自身的戰略目標,因為經濟脅迫的風險較低,可用以維護自身的影響力,並在國際舞台上為中共認為的核心利益站穩腳跟。

黃大衛:「美國跟歐盟在對北京的態度方面,近年是變化比較大的,尤其從那個川普發動的那個中美貿易戰之後,就越來越多的歐美國家他們就對中國採取強硬。一開始他們是一個戰戰兢兢去嘗試一下,越來越多歐美國家發現,並不一定要按照北京的玩法,而是自己覺得用一種比較強硬的對抗措施,反而有時候得到形成效。」

評論認為,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已經動搖,經濟也弱化,幾乎沒有談判的本錢。

黃大衛:「過去中國剛開放,各種市場水很深,例如同樣的商品在美國賣的價錢利潤可能只有10%,在中國可能30%、40%都有可能,而且中國很多時候它是壟斷的,例如華爾街跟中國北京的一些協商,所以在中國很多投資各方面得到超國民待遇。所以這種東西它越來越少,它的利潤空間越來越低。」

邱萬鈞 :「中國原來成為世界工廠最重要的一個優勢,就是低廉和充沛的勞動力。可是現在中國的整個生育率急劇的下降,然後中國人口的老化也越來越明顯,再加上中國有城市戶口的制度,限制了人口勞動力的流動,勞動力流動限制的話,自然勞工的技能水準可能提升就會受到影響。」

報告也指出,美國可以透過幫助盟友和合作夥伴加強供應鏈的韌性,並透過談判達成自由貿易協定,提供市場准入。美國還可以為遭受中國懲罰措施的國家提供貸款和其他支持。智庫認為,這些復原力和救濟措施的共同目的都在讓中共在行動前三思而後行。

編輯/黃億美 採訪/常春 後製/李沛靈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