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某縣「精簡機構」引關注 自媒體人深扒原因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09月08日訊】今年9月初,中共官媒集體轉發了由喉舌媒體拋出的一篇關於山西省某縣城「精簡機構」的文章,引起了社會輿論的關注。有自媒體人日前發文表示,幾乎全國各地都出現了公務員縮編、減薪、退還獎金等情況,公務員的寒冬才剛剛開始。

近幾日被中共官媒作為「精簡機構」榜樣而集體炒作的那個小縣城,是地處晉、陝、蒙三省交界處的河曲縣。這個山西忻州市下轄的小縣城常駐人口大約12萬人,是一個經濟長期落後的貧困縣,直到2019年4月18日才被山西省政府宣布「脫貧」。而這樣一個小縣城2021年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12億元,財政支出卻高達20多億元,債務率為85.65%。

河曲縣財政上嚴重入不敷出,今年開始大力「精簡機構」,原先的1964名事業編制直接被砍掉了1/3。

公眾號「假裝是天堂」的作者「老徐」將河曲縣「精簡機構」的舉動深入「扒了下」,和河曲縣一樣既缺錢又機構臃腫的、人口規模在10萬以下的縣城至少有200多個。

「老徐」在文中舉了幾個例子:山西的大寧縣,常住人口為5.2萬人,卻有115個行政部門,其中82個部門的現有編制人數已超過2000人,而其他還有些部門沒有披露其人員編制的數據。 袖珍佛坪縣常駐人口僅8000人,卻養了2000個公職人員。

文章說,其中一些小縣城已經開始動手裁減公務員。例如:山西省浮山縣,人口不到10萬,卻擁有125個行政部門,被「精簡」後只保留了40個行政部門,事業編制則從1944名縮減到只剩970名。

文章稱,過去人們觀念中編制內的人員端的都是 「鐵飯碗」,但如今一夜之間,有半數基層的公務人員相當於都「失業」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當地沒錢了」

他認為,以前很多縣城小城市都是靠著幾個經濟大省轉移支付,再加上自己平日賣賣地而得以支撐下去,「可這年頭經濟大省也沒錢了」,地方上賣地賣房也賣不出去了,就只有「節流」了,而對於大部分地方來講,人力成本就是最大的支出。

文章進一步指出,除了縮編,「減薪」成為了更普遍的「常態」。

「老徐」稱,他在廣州體制內的朋友近期基本都在向他吐槽被減薪,一個「已經做到小領導級別」的朋友吃飯時都在哭訴,現在不止是減薪,獎金也基本都泡湯了。

「我隨手在網上一找,發現幾乎全國各地的公務員都難逃一劫」,文章寫到,「縮編、減薪、回收獎金,公務員的苦日子,才剛剛來呢。」

然而,在失業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縮減編制與減薪似乎並沒有降低中國的年輕人報考公務員的熱度。

據公開的資訊,2021年國家公務員報考人數達到202萬,省公務員報考人數甚至超過537萬人,同比上漲了406%,而官方公布的招錄人數才3萬出頭。西藏一個郵政管理局的主任科員職位,競爭者的比例達到20813比1,上演了一場真實版的「萬裡挑一」。

對此現象,「老徐」在文中分析,背後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社會上的工作也不好找,騰訊、京東、滴滴等大廠都在大裁員,社會上的失業率不斷上升;而相比之下,體制內的職位還相對「穩定」,只要小心謹慎些就不怕失業。文章稱,「畢竟現在連華為這種巨無霸前段時間都在喊『活下去』,更何況是我們這些普通老百姓。」

最後文章直言,既然現在連被國人視為「鐵飯碗」的體制內人員也有失業的一天,「那還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呢?」

對此現象,大紀元專欄作家王赫對新唐人記者表示,機構臃腫、人浮於事是中共政權的常態。但從陸媒報道看,裁減的主要是事業單位、人員,186個涉改事業單位整合為40個,1964名事業編制核減為659名。黨政這邊動靜不大,只是將36個黨政機構精簡為22個、135名領導職數精簡為114名。

「這就是中共「改革」的老套路,「老太太吃柿子——專找軟的捏」。現有的既得利益結構基本保存下來。什麼「大部制」目標基本實現之類,都是胡說。而「對因改革超編的903名事業人員,重新調整配備」,這話語焉不詳,真跟財政一刀兩斷了?恐怕很難做到,只是形式上工資不再走財政編制渠道了,這裡面彎道道很多。」

王赫表示,,中共政權歷次機構改革,都是走膨脹-精簡-再膨脹的圈子,只要中共體制不改,這個痼疾根本解決不了。山西的人口小縣改革,還是花拳秀腳,博個政績,忽悠人的。

目前,這篇文章在中國大陸已經被封殺。

(責任編輯:李明)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