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宋詞】登高懷古 吟詠宰相襟懷

品讀宋詞系列二之十一: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 作者:蘭音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01月11日訊】登高遠眺,吟詩作賦,是文人士子的風習。小到一個思婦「梳洗罷,獨倚望江樓」,低訴情意綿邈的離愁別緒;大到一個才子登覽幽州台,高唱「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盛世幽思。山河勝跡如歌如畫,才人的情感和懷抱寄寓其中,達到了情與景的交融和統一。

還有北宋時期,一代名臣登上金陵城樓,望見清江翠峰,酒旗畫船,一片壯麗繁華之景。然而故國往事歷歷在目,他撫今懷古,頓生家國之憂和興亡之嘆。

一首雄渾闊大的懷古詞,遂成千古名篇。這就是出自王安石筆下的《桂枝香金陵懷古》: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從馮延巳的「誰道閒情拋擲久」,再到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宋詞作品中不乏宰相詞。然而王安石的作品,突破「詞為艷科」的藩籬,寫出了士大夫的襟懷和遠見。

王安石的《桂枝香》結尾三句「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化用杜牧《泊秦淮》句意。圖為明 仇英繪《潯陽送別圖》局部。(公有領域)

詞境賞析

金陵即南京,號稱六朝古都,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文人到此,遙憶百年煙雲,目睹山川形勝,當真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激發無限情感和遐思,由此寫下借古喻今的作品。王安石的《桂枝香》,也是在這樣的情境下創作出來的。

這首詞層次分明,上闋摹景,下闋抒情。詞人通過描繪金陵壯美景色,轉而思考六朝興亡的教訓,表達江山依舊而人事變遷的感嘆,流露出對北宋朝政的擔憂和關切之心。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上闋開門見山,「登臨送目」領起全篇,創設遼闊的視角,描述了詞人登高望遠的情境,足見立意之高。「故國晚秋」點明地點和季節,而且每個詞都有虛實兩重含義。

故國,代指金陵古城,亦指前朝國都以及背後蘊含的厚重歷史;晚秋,即深秋天氣,它和下文的「天氣初肅」共同營造了蕭瑟肅殺的氛圍,而且「晚」字也代表國運衰微之勢,暗示北宋王朝隱藏的危機。

接著,詞人通過登高的視野,描寫金陵的總體地勢:「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江水澄澈,彷彿一條白色的綢帶;峰巒蒼翠,彷彿箭簇聳立於前。前半句化用謝脁「澄江靜如練」詩句,意境更為深遠雄闊。開闊高遠的山水,相互映襯,構成一幅宏大的錦繡江山圖。

「歸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是山水大背景中具體的景物描寫。詞人的視野如鏡頭般慢慢推進,望見片片帆船點綴著殘陽斜照的江面,斜插的酒旗被西風吹動。同時,詞人在景物中融入人事描寫,整個畫面更加生動,為下文的懷古詠嘆做鋪墊。

「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前八字堪稱點睛之筆。畫船彷彿在淡雲中穿行,白鷺彷彿在銀河中起舞,勾勒出天水一色、如夢似幻的圖景。難怪詞人要感嘆,即使丹青妙筆也無法描繪這番自然風光。

「念往昔,繁華競逐」,下闋以「念往昔」起首,從眼前美景自然過渡到心中感觸。詞人想到的是,金陵得天獨厚的地利,吸引許多帝王在此創建霸業,然而各朝君臣,只是爭過奢華的生活。

詞人立於城牆上,不禁想到隋滅陳國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前兩句濃縮了杜牧的名句「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語意更為簡練含蓄。他是說,可嘆朱雀門外兵臨城下,結綺樓上尋歡作樂,然而一朝朝君主不能引以為戒,揮霍無度、不思進取,因而相繼敗亡,留下「悲恨相續」的遺恨。

「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從古到今不知有多少人遊覽古蹟,對千古興亡之事發出深沉的喟嘆。這兩句是詞人批評歷代文人,只知一味傷感,卻不懂得吸取歷史的教訓,以至於歷史的悲劇不斷重演。

「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六朝舊事隨者流水消逝,只剩下幾縷寒煙籠罩衰草,供後人憑弔,寄託惆悵心情。

「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結尾三句繼續用典,化用杜牧《泊秦淮》句意,作者的思緒也從古代回到現實。現在的金陵歌女,還在唱著亡國之音,正是當朝權貴沉迷聲色的側面表現。詞人以宰相之尊位,憂心國事,在詞末表達了對北宋國運的隱憂和警示,發人深省。

王安石在《桂枝香》中說:「念往昔,繁華競逐。」痛心各朝君臣在金陵不思進取,只知爭過奢華的生活。圖為清 徐揚繪 《姑蘇繁華圖》局部。(公有領域)

詞人背後的故事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是北宋的名臣和文學家。關於王安石的故事,人們最熟知的莫過於他推行的熙寧變法和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文學成就。他自幼聰穎,讀書過目不忘,文章高深奇麗,早早顯露出革新志向。

作為名臣,王安石是北宋朝廷的風雲人物。16歲時,他憑藉文才受到同為「唐宋八大家」的曾鞏和歐陽修的賞識;21歲他參加科舉考試,高中進士榜第四名,從地方官做起,初顯政治才幹。

這位少年得志的朝廷新秀,幾年內得到宰相文彥博、名臣歐陽修和周敦頤的賞識和舉薦。而且王安石有兼濟天下的理想,在為官16年後,他寫下萬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指出系列社會積弊,懇切提出變法主張。

在文中,他還以晉武帝、唐玄宗等皇帝貪圖「逸豫」,不思變革而導致覆滅悲劇。正如他在《桂枝香》中所諷喻的,當權者「漫嗟榮辱」,卻不知從舊朝覆滅的歷史中吸取教訓,甚至沉湎於「後庭遺曲」,最終導致「悲恨相續」的結局。

但是宋仁宗並沒有採納變法建議,王安石也過了幾年累徵不起的閒散生活。直到宋神宗即位後,為了應對國家政治、經濟危機,以及來自遼國、西夏的邊患,召見王安石,詢問變法之道。神宗授予王安石宰相之職,希望他能盡心輔佐,完成富國強兵的重任。

王安石等到真正賞識他的君主,再次上書《本朝百年無事劄子》,力陳宋初太平盛世背後隱藏的社會危機,提出「大有為之時,正在今日」。他也作一首《浪淘沙令》,感嘆這番君臣遇合。「湯武偶相逢,風虎雲龍,興王只在談笑中」,他自比伊尹、姜子牙,立志完成名垂千秋的大事業。

當然變法並不成功,王安石也遇到從君王到臣民的各方阻力,他更因變法一事兩次罷相,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他的《桂枝香》,有人說是做於上書仁宗之後、任江寧知府期間,也有人說是作於罷相後、第二次出任江寧知府之時。無論哪個時間點,都是王安石的變法遭遇重大挫折之時。

江寧,也是南京的古稱。試想他懷著鬱悶孤獨的心情來到金陵,望見北宋的大好河山走向夕陽晚秋的尾聲,聯想到金陵發生的一幕幕改朝換代的往事,如何能不對當前的國家大勢產生深重的憂思?先天下之憂而憂,正是他身為士大夫的使命和職責所在。

作為文學家,王安石在散文上的造詣最為後人稱道。文以載道,他更是把文學創作和政治理想結合起來,強調文道合一,文章應具有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現實的功用。在詩歌領域,王安石也很注重詩歌的反映現實和書寫志向的功能,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有表達革新志向的「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歌頌梅花品格的「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以及思念故鄉親人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詞在北宋,更多的是文人眼中的「詩餘」,倚聲而作,戀情閨怨是主流題材。宰相王安石對宋詞同樣有變革的「野心」,他認為宋詞的創作本末倒置,因為從來詩歌都是先有文詞,後有音樂,正是「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他也不滿五代以來柔媚纖弱的詞風,讀晏殊詞後,感慨「身為宰相,怎麼可以寫這樣的小詞?」(《東軒筆錄》)因而他的詞作,如同詩文,力求改變舊習,境界清新曠遠、筆力剛健雄勁,《桂枝香》正是其中佳作。

點閱【品讀宋詞】連載文章。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莉)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