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築之奇蹟:「趙州橋」究竟是何人所建?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11月04日訊】趙州橋,又名安濟橋,是位於中國河北省趙縣城南五里洨河上的一座石拱橋,長64.4米,與趙州永通橋並稱為姊妹橋。趙州橋初建於隋開皇十一至十九年(公元591-599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它不但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石造拱橋,同時也是世界橋樑史上有據可查的最遠古石造拱橋。

據今天橋樑學家的研究歸納,趙州橋有幾大特點:

石橋兩端為開放式造型的三角壁拱洞,是由兩端橋面與拱環之間所形成的夾角三角形部分,又稱為側拱。這四個側拱在漲水期間就成為排水口,能有效減低水流對石橋所造成的壓力。而此種建築法可節省大約七百噸石材,也使得石橋本身重量減輕15.3%,安全係數提高11.4%。

屹立1400多年 見證無數天災人禍

趙州橋在1400年間,經歷了數場水災、地震及戰亂,屹立不倒,是為建築奇蹟。

1963年時,洪水淹到趙州橋橋拱的龍嘴處,站在橋上都能感覺到橋身的劇烈晃動,但大水過後趙州橋仍然安然無恙。1966年3月發生的7.2級邢台大地震,其震央離趙州橋僅40公裡,附近建築物都遭受到極大的毀損,而石橋卻安然無恙。其具有此強烈的抗震性,引起許多專家的興趣。

趙州橋架設的橋墩地基堅固無比,重量測定也極其正確,直到1400多年後的今天,兩端的橋墩僅僅下沉5厘米,當時如何能有此準確的測量,目前專家們還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那麼這座被喻為古代建築之奇蹟是何人所建呢?

隋匠李春

趙州橋橋墩下的一塊石碑刻有「趙郡交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等13個字,是其唯一的歷史記錄,多年不知去向,直到近年來才被尋獲,但字跡都已模糊難辨認。唐中書令張嘉貞著《安濟橋銘》中記載:「趙州交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

從唐代到明代,趙州橋屢見於文獻。以唐玄宗開元年間中書令張嘉貞所作《趙州橋銘》最著名:

「趙州交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試觀乎用石之妙,楞平砧斫,緘穹隆崇,豁然無楹……又詳乎刈插駢,磨礱緻密……腰鐵栓蹙。兩涯嵌四穴,蓋以殺怒水之盪突……」。

橋銘描述了趙州橋的構型特色和施工巧技,也述及它工程安全性的科技成就:「兩涯嵌四穴,蓋以殺怒水之盪突」。兩涯即側鞏,在橋面與橋拱之間開了四個洞,防河中怒水激盪衝毀橋樑。的確,歷經十多次大水災的沖淘,橋基不陷、橋不塌,足見中國古代偉大工程家的深思遠見,讓趙州橋跨世超過1400年,仍然「勝地飛梁,依然如故」。

(轉自看中國/責任編輯:張莉)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