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傳】文天祥殉宋 忽必烈善用漢臣

忽必烈傳之十一

雖然南宋朝廷歸順了元朝,元軍也占領了大部分宋朝國土,但在南部一些地區仍有不願降元的南宋大臣再建小朝廷,繼續進行抵抗,代表人物正是文天祥

江山一統

文天祥在中國歷史上以忠義聞名,他的那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迄今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他在殿試時作「御試策」切中時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負,被主考官譽為「忠君愛國之心堅如鐵石」,並由理宗皇帝親自定為601名進士中的狀元。

此後十幾年中,文天祥因直言斥責宦官董宋臣、譏諷賈似道而被貶斥,幾度宦海沉浮。忽必烈於1274年派大軍攻宋之際,文天祥奉命火速增援臨安門戶獨松關,未到目的地,關已失守。他急返臨安,準備死戰。此後,他臨危受命,出任丞相,與元軍議和。因元軍主帥伯顏十分欣賞文天祥,想讓他歸附元朝,所以將他扣留軟禁,並將他押解北上。

文天祥初以絕食抗議,在船行至鎮江時,他與隨從逃脫,歷盡艱險後抵達溫州,與大臣張世傑、陸秀夫等共同擁立年僅9歲的趙罡即位,是為宋端宗。隨後,文天祥奉詔入福州,任樞密使,同時都督諸路軍馬,往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籌餉,號召各地起兵禦敵。

元軍攻入福建後,宋端宗隨大臣一起逃至海上,在廣東一帶乘船漂泊。1277年,文天祥率軍移駐龍巖、梅州(廣東梅縣),挺進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敗元軍,攻取興國,收復贛州10縣、吉州4縣,江西各地因此響應,抗元力量復起。這使得忽必烈大為震驚,他遂命漢將張弘范、李恆率領元軍,水陸並進,掃平宋朝殘餘勢力。

此後,元軍主力進攻文天祥興國大營,文天祥寡不敵眾率軍北撤,敗退廬陵、河州(今福建長汀),損失慘重,妻子兒女也被元軍擄走。

1278年春末,宋端宗病死,陸秀夫等再擁立6歲的小皇帝趙昺,朝廷遷至距廣東新會縣五十多裡的海中彈丸之地,加封文天祥為信國公。冬天,文天祥率軍進駐潮州潮陽縣,欲憑山海之險屯糧招兵,尋機再起。然而元軍水陸並進,發起猛攻。

年底,文天祥在海豐北五坡嶺遭元軍突然襲擊,兵敗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殺,未果。元朝大將張弘范等勸他歸順,但遭到拒絕。

1279年二月,元軍攻打到南宋最後的據點崖山,宋軍殘部寡不敵眾,全軍覆沒。陸秀夫背著小皇帝投海而死,大將張世傑保護著楊太妃試圖逃脫,結果,被一場突來的颶風淹沒在大海中。

忽必烈能夠戰勝宋朝,除了南宋朝廷腐敗、氣數已盡和其積極準備外,還在於他順應天意民心,優待和重用宋朝降臣,並在攻下城池後採用止殺、禁止搶掠政策,以此贏得了民心。

大宋王朝在歷史的舞台上徹底謝幕了,忽必烈終於征服了包括南方在內的中國全境,以文治武功結束了中原的分裂局面,一個統一的王朝元朝成為了歷史大舞台的焦點,被中華文明深深折服的忽必烈繼續在這個大舞台上推行漢制。

忽必烈愛才心切 文天祥拒降殉宋

南宋將領文天祥在被俘後寫下歌以詠志的五言長詩《正氣歌》。(羊妹/大紀元製圖)

崖山之戰後,張弘范再次勸文天祥歸附:「國亡,丞相忠孝盡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將不失為宰相也。」文天祥不為所動,請求以死報國。張弘范上書忽必烈,請示如何處理。忽必烈愛其才,1283年1月8日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答曰:「一死之外,無可為者。」甚至是被俘的宋恭帝趙㬎來勸降,文天祥也置之不理。

第二天,被俘六年的文天祥以身殉宋,終年47歲。行刑後不久,「俄有詔使止之」,然而文天祥已死,忽必烈惋惜說:「好男子,不為吾用,殺之誠可惜也!」蒙元編寫的《宋史》中也對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等人的忠君氣節備加讚譽。

而忽必烈能夠取得江山的一統,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即他大膽任用並信任漢人謀士、大臣和將領,除了之前提到的金蓮川幕府成員、劉整外,還需要提及的是史天澤和張弘范二人。

「上不疑而下無怨」的漢人丞相史天澤

史天澤,是史秉直的第三子。史家原是河北真定地區頗有實力的軍閥,本來臣服於金國,1213年蒙古攻擊金國時,史秉直率數千人歸附了成吉思汗的大將木華黎。木華黎令史秉直仍統率其族眾,屯駐霸州(今河北霸縣),並以其子史天倪為萬戶,史天澤則任帳前總領。

史載,史天澤身長八尺,聲如洪鐘,善騎射,勇力超群,能文能武。1220年,金朝真定經略使武仙投降蒙古,史天倪被任命為河北西路兵馬都元帥,守衛真定,武仙為副帥。史天澤跟隨兄長一同鎮守真定。

孰料,1225年,在史天澤護送母親北歸後不久,武仙叛亂,並殺死史天倪,再歸金國。史天澤毅然南還,聚集部眾。按照蒙制,史天澤繼承兄職為都元帥,他率軍擊敗武仙,收復真定。其後,他又擊敗與武仙勾結的南宋大名總管彭義斌和武仙與真定城中內應的反叛,穩定了真定局勢。

史天澤以真定為中心,任用原金朝治下的儒士和官員,修城牆、建城樓,以防敵人侵犯;還招集流散人民,撫恤貧困百姓。幾年之間,取得了一定成效。

1229年窩闊台即汗位後,選史天澤、劉黑馬、蕭札喇為三大帥,統領漢兵。史天澤任真定、河間、大名、東平、濟南五路萬戶。他也成為了漢人的一大世侯。

窩闊台時期,史天澤再一次打敗武仙,並接受命令統兵伐金,攻占了京東之地,連續招降了太康(今河南太康)、拓縣(今河南林縣北)、瓦岡(今河南滑縣南)、眼州(今河南雅縣)等地,並在陽邑(今河南登封東南)斬殺金將完顏慶山奴。

其後,史天澤輕騎去支援被金兵圍困的新衛,告訴他們「援兵將要到了」。待大軍到後,與史天澤軍夾擊,大敗金軍。在金哀宗遷都蔡州(今河南汝陽)後,窩闊台命蒙軍大軍圍攻。史天澤軍從北面進攻,結筏潛渡,血戰數日,立下戰功。1234年正月,蔡州城破,金哀宗自殺,金朝滅亡。史天澤率軍返回真定。

蒙古士兵雕像

示意圖,圖為蒙古將士雕像。(shutterstock)

金國滅亡後,蒙古大軍繼續南伐西征。因賦稅繁重,百姓不堪重負。史天澤上奏朝廷,由官府代民償付一本一息。又選中等戶入軍籍,所徵賦稅按貧富而定。當時連年蝗旱,百姓不得不借貸繳納貢賦,如此借款達到一萬三千餘錠。史天澤為減輕百姓負擔,傾其家資,與族屬、官吏共同償還了這筆債務。

史天倪之子史揖長大後,史天澤立即引史楫覲見窩闊台,請求解去自己都元帥之職,轉授史揖。窩闊台感歎說:「過去爭官者多、讓職者少。你這樣做,實在應該稱讚。」隨即特任史楫為真定兵馬都總管。

在窩闊台和蒙哥隨後攻宋的戰爭中,史天澤亦率軍參與,勇敢衝鋒陷陣,攻下宋朝城池,屢立戰功。

1252年,蒙哥汗賜給史天澤衛州五城,其賦稅收入為他所有。當時,「漢地不治」,官員的暴虐和嚴苛的賦稅,使許多地方人口流失、土地荒蕪嚴重,河南、陝西尤為厲害。忽必烈在河南的封地也遇到了這樣的問題,他聽說史天澤之能,遂奏請任其和趙璧為經略使。史天澤和趙璧到任後,選賢才,置提領,察奸弊,均賦稅,更鈔法,設行倉,立邊城,誅好惡,肅官吏,置屯田保甲,興利除害,不到兩三年境內大治。忽必烈對其也更加信任。

史天澤還知人善用。每當南征北戰,史天澤必簽數十張空名委札,有可任用者立即委任。衛州成為史天澤食邑後,史天澤命軍前參議王昌齡治理,罷除了以前的一切蠢政。有失職者誣陷王昌齡,史天澤非但不信,反而更加信任他。

蒙哥汗伐宋時,史天澤跟隨由西蜀進軍。後在釣魚城遇阻,蒙軍數月無法破城。夏季,軍中瘟疫流行,蒙哥正打算回師,宋將呂文德率千餘艘戰船,溯嘉陵江而上。蒙軍迎戰不利,蒙哥急命史天澤抗禦。史天澤分軍為兩翼,跨江反擊,並親統舟師順流縱擊,三戰三捷,重創敵艦數百艘,直追到重慶而還。

1260年忽必烈即位後,馬上召見史天澤詢問治國安民之道。史天澤建議「朝廷當先立中書省和六部以正紀綱,設監司以監督各路,施恩澤使人民不反叛元朝,除去貪官污吏,任用賢能之人,頒布官吏俸祿以養廉,嚴禁賄賂以防奸,望能上下相應,內外休息」。忽必烈深以為然,並採納了他的建議。

第二年,史天澤被拜為中書省右丞相。他執政後,凡前所列舉的那些治國安民之術,無不相繼推行。又定省規十條,為中書省的政務樹立了準則。九月,他扈從忽必烈親征阿里不哥,至昔木土之地,史天澤率領左軍,合力夾攻,阿里不哥敗走。

之後,史天澤又被委以重任,節度諸將平息李檀之亂,但他從未把皇帝親授的詔書示人。平叛回來後,忽必烈慰勞他,他卻把這次平叛功勞歸於諸將,可見其為人謹慎謙遜。叛亂平定後,一些儒臣上書,認為亂事之起,是由於諸侯權重。史天澤遂上奏:「兵事、民事的機權,不可以集中在一家手裡。罷去諸侯兵權,請從臣家開始。」史氏子侄即日解除兵權者有17人,史天澤之心胸坦蕩非比尋常。

1266年,仍為右丞相的史天澤被封為輔國上將軍、樞密副使,次年,再授光祿大夫,改任中書左丞相。1269年,忽必烈因宋朝沒有歸附,欲取襄漢地區,詔令史天澤與駙馬忽刺到襄陽實地勘察,規劃戰略。他們到襄陽後,選出要害之地,築城堡工事,貯藏兵儲,作攻南宋準備。

第二年,史天澤因病返回燕地。之後,又晉升開府儀同三司、平章軍國重事。忽必烈考慮到他的身體情況,規定:中書尚書兩省、樞密院、御史台,一月或一旬內,遇大事須與史天澤商議,小事則不必煩他。足見對他的重視和關愛。

1273年,史天澤與阿朮等攻克樊城,襄陽降。第二年,忽必烈詔令史天澤與丞相伯顏總領大軍自襄陽水陸並進伐宋。到達郢州時,史天澤因病北還至真定,忽必烈非常關心他的病情,派其子史槓與管理醫藥的官去看望、送藥。

1275年3月5日,史天澤在真定病逝,享年74歲。他逝世前上奏:「臣天年有限,死不足惜。但願天兵渡江,慎勿殺掠。」忽必烈聽聞噩耗後震驚哀悼,派近臣追賜史家白金二千五百兩,並追贈史天澤為太尉,諡號「忠武」。後累贈太師,進封鎮陽王,朝廷還為其立廟紀念。

中國河北省正定縣南城門(長樂門)內的史天澤雕像(David Chen/維基百科)

雖然史天澤沒有看到元朝大一統的那一天,但他制定的攻宋戰略對元軍戰勝宋軍、一統江山奠定了至關重要的基礎。

史載,史天澤器量涵弘,識慮明哲,知時識勢,應變制宜,平時從不自誇其能,但遇大事時則毅然以安天下為己任。據說他拜相之日,門庭悄然無聲。在中書省為相後,他善於傾聽屬下不同意見,決斷事情有時秉承上意,有時據理更改,進行多方周旋。他四十歲開始攻讀書史,尤熟悉《資治通鑑》,其立論多出人意料之外。

史天澤出為將、入為相五十年,能做到「上不疑而下無怨」,人們把他比作唐朝名將郭子儀和北宋名將曹彬。忽必烈有此能文能武大臣輔佐,焉知不是上天的安排?

被賜「拔都」稱呼的鎮國大將軍張弘范

張弘范,是成吉思汗時期都元帥張柔的第九子,他有八個哥哥、兩個弟弟。忽必烈金蓮川幕府的重要成員郝經曾是張家子弟的家庭教師。在良好的教育下,長大後的張弘范是文武全才。

20歲時,他身長七尺,儀表堂堂。當時男子成年都有蓄鬚的風尚,張弘范長鬚垂胸,算得上一位美髯公。他不僅能騎善射,而且以善使馬槊(即古代的武器長矛)知名於世。除此之外,他口才很好,還擅長寫詩做歌。

當時,他的八哥張弘略任順天路總管,去壽陽行都報告一年內本路戶口、田地和賦稅徵收等政事,張弘范代行兄之職務,吏民都佩服他辦事果斷、有條有理。他還雷厲風行地整頓了轄下蒙古軍的軍紀。

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後,24歲的張弘范被任命為御用局總管。1262年,改任行軍總管,跟隨親王合必赤討伐山東的李璮叛亂。在軍中,他嚴以律己、廉潔奉公,處理日常工作公平合理,信賞必罰,對待士兵疾苦也是十分關心,這讓他贏得了聲望。

在平叛過程中,張弘范開始展現其軍事才能,使用誘敵之法消滅叛軍部分力量,並因此得到了忽必烈的器重。平叛後,張弘略被調入忽必烈的親衛怯薛軍,忽必烈親自把金虎符交給張弘范,讓其接任順天路管民總管。彼時,佩帶金虎符是一種特殊榮譽。

1265年,張弘范調任大名太守。他在上任前微服私訪後,發現了官吏們非法加徵賦稅,導致群眾怨聲載道,因此他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懲辦那些不法的官吏。他很快就得到了所轄百姓的擁護。那一年正趕上大水災,許多百姓的房屋都被淹沒了,很多人都交不起賦稅,張弘范就自作主張免除了賦稅。忽必烈也並沒有治他的專斷之罪。

1269年,蒙軍圍攻襄陽,圍困襄陽的漢人軍隊大部分是平叛後改編了的李璮舊部,以勇狠驕悍、難加管束著稱,統領他們的人必須是一個有本事又得軍心的將領,忽必烈一下子想到了張弘范,就任命他擔任益都、淄萊等路行軍萬戶。張弘范向主帥伯顏建議用重兵圍困襄陽,首先應切斷襄陽的糧道,伯顏採納了他的建議,並派他率兵千人去戍守萬山糧道。在萬山城堡,張弘范遭遇了進犯的宋軍,他沉著應戰,以少勝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勝利。

1269年,蒙軍圍攻襄陽。(大紀元製圖)

1271年,伯顏再次接受張弘范的建議,在逼進襄陽的地方構築「一字城」,即把原來是一個整體的襄樊軍事防區切割成兩份,先攻破樊城。

第二年,在攻打樊城時,張弘范肘部中箭,他包紮好傷口後馬上去見伯顏,提出「若截攔江道,阻斷援軍,水陸夾攻,樊城必破,樊城破則襄陽無所依恃」。伯顏依此而行,樊城被攻陷,襄陽守將投降。這場最為關鍵的戰役勝利後,張弘范以襄樊戰役的功勳帶著降將呂文煥去見忽必烈,受到了「賜錦衣、白金、寶鞍」等獎勵。他的部下也都受到了獎賞。

1274年,伯顏開始發起了對南宋新的攻勢。伯顏分兵兩路,一路進攻淮西和淮東,直指揚州;一路由他率領,直撲臨安,主力大將是阿里海牙,張弘范隸屬阿里海牙軍團之下。元軍一路勢如破竹,張弘范在鎮江將張世傑所率水軍擊潰,又在丁家洲之戰中擊敗賈似道率領的13萬宋軍,之後長驅直抵建康。

元軍正欲繼續前進時,忽必烈遣使告誡伯顏毋輕貪進,天氣炎熱,應稍稍休整,待命前進。張弘范卻認為,此時宋軍勢已衰,元軍正可以乘破竹之勢連續進攻,「豈應遲緩而讓敵人的計劃得逞?」伯顏深以為然,遂回朝當面向忽必烈奏明江南形勢,並得到繼續進軍的旨令。

其後,張弘范率軍又取得瓜洲、焦山之戰的勝利,南宋全線潰敗於焦山。焦山之戰是臨安陷落之前元軍伐宋的最後一次大戰役,張弘范奪戰艦80艘、俘虜數千人。由於這次戰役的功勞,忽必烈賜他以「拔都」(蒙語意為勇士)榮譽稱號,並改授他毫州萬戶。

1275年十月,張弘范班師北還,被授予鎮國上將軍、江東道宣慰使。在他返回大都後不久就病倒了,忽必烈特命御醫前往診治,並規定每日上報病情,還派近侍傳口諭給御醫說:「我有軍國大事,等著同九拔都商量決定,一定要盡心治療,使他迅速恢復健康。」足見忽必烈對張弘范的器重。

1278年,忽必烈任命張弘范為蒙古漢軍元帥,前去攻打南宋小朝廷。臨行前,他以漢人素來不統領蒙古軍為由,請忽必烈委任蒙古臣中可信賴者為首帥,忽必烈表達了對他的信任,並賜予他劍甲,如有不聽命者,可用此劍來處置。張弘范又奏薦李恆為其副帥,得到批准。

果然,張弘范沒有辜負忽必烈的期望,在崖山消滅了南宋小朝廷最後的殘餘力量,並俘獲宋丞相文天祥。其它抵抗力量也隨之偃旗息鼓。嶺海平定後,張弘范在崖山南面刻石記功而還。

1280年十月,立下大功的張弘范病逝,終年43歲。其被追贈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諡「武烈」。1311年,加贈推忠效節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齊國公,改諡「忠武」。1319年,加保大功臣,加封淮陽王,又改諡「獻武」。

與文天祥同時被俘的南宋禮部侍郎鄧光薦,與張弘范多有交往,在張弘范病逝後,他寫道:「據鞍縱橫,橫槊釃酒,叱咤風生,豪快天縱。存之穹壤,要是古今一奇。」

參考資料:

《元史》
《新元史》
忽必烈傳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國》
《國朝名臣事略》

點閱【忽必烈傳】系列文章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浩宇)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