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禁聞之九】國企債務違約潮至 剛性兌付信仰打破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1月01日訊】中國債市違約規模已經連續三年超過千億。2020年,有中共國家信譽背書的大型國企,更是成為債務爆雷和「逃廢債」的主角。隨著剛性兌付的「國企信仰」被打破,一時間信用債市風聲鶴唳。外界認為,2020已經開啟國企債券違約元年,後續將會發生更多的爆雷。十大禁聞之九,來關注2020年國企的債務違約潮。

貿易戰和中共病毒疫情的衝擊過後,中共正面臨難以解脫的經濟困境,債務違約有越演越烈之勢,甚至波及國有企業。

數據顯示,截至12月5號,今年的違約債券已有133隻,違約金額超1520億元。

其中,國企、央企違約數量合計56隻,占所有違約債券種類的四成多。

特別是進入第四季度後,國企債券爆雷尤為頻繁,甚至出現惡意「逃廢債」的現象,大挫市場信心。

11月10號,河南省國資委下屬國企永城煤電,10億元債券到期未能兌付,引發債市巨大反響,多只國企債券被低價拋售。

爆雷前20天,永煤才剛發行新債,還聲稱再融資能力並未喪失,資金充足。

更令投資者不滿的是,在宣布違約前,永煤將旗下優質核心資產——價值35億元的中原銀行股權無償劃出。

中國交通銀行理財師施華偉:「國有企業都是當權者手上權錢交易的籌碼,國企下面的子公司,就可以是他們利用母公司的招牌,作為經營的籌碼,一旦成功了,錢就可以到當權者的錢包裡面、自己的口袋裡。假如投資失敗時,就可以把爛攤子,或是失敗的債務,由投資者或當地的政府承擔。」

擁有1900億資產的遼寧重點國企華晨汽車,也被外界質疑「逃廢債」。

違約前一個月,華晨將他在香港的上市公司——華晨中國30%的股權,轉到附屬公司。相同的股權轉移手法,從今年6月開始已經被華晨多次使用。

今年爆雷的大型國企還包括青海鹽湖、盛京能源、天津房地產等,違約發生前幾乎都是AAA評級。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認為,發債的中共國企和評級機構,沒有履行預警和監控義務,導致投資人損失慘重。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它實際上完完全全在共謀欺詐中國的投資大眾,我覺得這個事情實際上是個更嚴重的問題。他們在未來會面臨更多的國企違約的事件,他們還會繼續不去主動的把這些信用等級給降低,會導致更多的中國百姓投資人遭受更大的問題。」

《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0)》顯示,全國有575家大型企業出現險情。其中,272家資產負債率超過70%;97家嚴重資不抵債,還有67家申請破產重整。

謝田:「跟中國經濟那個狀況繼續惡化,公司也好,那個銀行也好,他們那個企業的債務水平偏高,槓桿率過高,而經濟收益下降,跟這個有關。現在中共顯然呢,想著去幫助扶植他們就恐怕有點扶植不過來了,有點這種按下了葫蘆浮起來瓢。我覺得中國現在處在這麼一種關卡上。」

外界認為,在經濟下行的重壓下,中共政府無法再兜底國企債務,使投資人的「國企信仰」崩塌。而這種信任一旦喪失,將很難重建。

另外,金融時報引述專業人士說,中資銀行深受政策左右,有強烈動機支撐地方國企,一連串違約可能導致這些銀行資產質量惡化。

旅美獨立學者戈壁東:「因為中國的金融國有化,所以中國的銀行實際上擁有了世界上最大的壞帳率,中國各個銀行的壞帳率達到了25%,差不多1/4。華晨和一些企業出現的債務違約只是開了一個頭,這樣的情況還會不斷的爆發出來。如果達到一定的數量,那很可能是中國銀行業的末日。」

2020年三季度的財報顯示,五大國有銀行的利潤和壞賬都出現惡化。

11月中,中共銀保監會發布通知,認定包商銀行發生「無法生存觸發事件」,並同意其進入破產程序。

BBC報導認為,中國的投資和信貸嚴重傾向國企和城投公司,導致資源錯配,进一步加大了系统性金融风险。

摩根大通預計,中國接下來會出現更多的債券和貸款違約。

華府中國問題專家石藏山表示,2020年開啟的國企債務爆雷,是中共國家信譽崩潰的先兆。

採訪/陳漢 編輯/李明飛 後製/郭敬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