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義趣】之二十:給孤獨園

文/皇甫容

給孤獨園(又稱祇園),這座炳耀於世的園林,在古印度曾經大放光彩。唐僧取經,親眼目睹了園林基址。隨著時光遠去,當昔日輝煌不再,而祇園動人的傳說,終是代代相傳,千古流芳……

《西遊記》中,唐僧因一時鬆懈懶散,被妖怪鑽了空子。在金平府觀燈時,被青龍山的三個犀牛精擄走了。悟空、八戒與沙僧齊心合力,在上天四木禽星(角木蛟、斗木獬、奎木狼、井木犴)的協助下,滅了妖怪,救出了唐僧。

唐僧師徒離開金平府,繼續西行,走了半個多月,遇見一座大寺,上面寫著幾個大字「布金禪寺」。唐僧一聽「布金」二字,心裡尋思:難道已經到了舍衛國地界?這一路走來,幾個徒弟沒見唐僧認過路。於是八戒好奇地問他,怎麼今天認得路了呢?

原來唐僧以前誦讀經典,看到過相關的記載,於是為眾徒講起這座祇樹給孤獨園的來歷。

這座園地,史上確有記載。歷史上,大唐僧人三藏隻身前往印度,途中曾見證了這處勝蹟——給孤獨園

若以大唐貞觀朝為坐標,把時間往前推大約一千六百多年,釋迦佛住世時,在波斯匿王統治的舍衛國,有一位首席大臣,名叫須達,時人或稱其為「須達多」。須達天性豁達,仁厚善良,雖坐擁鉅額財產,卻也樂善好施,是一位富而有德的聰敏長者。凡是救濟貧窮,安撫鰥寡孤獨等義舉,他莫不儘力去做。時人稱讚他的美德,因而稱其為「給孤獨長者」。

有一年,須達為給第七子求聘端麗的佳人,即摩竭提國首席大臣護彌的女兒,於是親自載著珍寶來到王捨城。沿路上,他仍是不忘隨時濟助窮苦之人。護彌歡迎須達的到來,設宴款待,很是熱情。

然而這天,須達還看見護彌正在親自督辦另一件事,親家所有的人都在忙碌著,好像準備著辦理一項重要的大宴。須達心裡覺得奇怪,於是問起原由。護彌回答:「供養佛僧啊。」因須達不知何為佛和僧,護彌就為述說佛陀的威德。

須達一聽,心裡生出無比的喜悅,等到次日拂曉,他也趕去禮拜佛陀。當他來到精舍,親眼目睹了佛陀金身,其威神巍巍,比護彌所說的還要勝過百倍。他聆聽佛陀的教誨後,當即悟道。

須達慮及舍衛國現狀,布滿邪見邪信,外道縱橫流布,世人不聞佛僧之名,國家猶如處於黑暗的長夜。於是他啟請釋迦佛垂降舍衛國,開化一切。

舍衛國還沒有精舍,不方便出家人起居行道,為了迎接佛陀的到來,須達決定回到舍衛國就建立一座精舍。佛陀派舍利弗幫助他料理此事。

回到舍衛國後,須達每天和舍利弗巡視各地。他們看來看去,發現只有祇陀王子的花園最適合。花園土地平曠,林泉環抱,環境格外寂靜清雅。須達就去和太子商議購買花園。

祇陀王子一聽,大笑著說道:「我又不缺錢,何須要賣這座園子?況且這座花園是我平日遊戲逍遙之地,我又怎會賣給你?」須達請求再三,並甘願出重金購買。

太子戲說道:「如果你能付出以黃金鋪滿園地的代價,我才肯出讓園子。」須達敬仰佛陀,為使國家儘早開化,甘願捨盡家財達成此事,於是當即就答應了。不料太子卻反悔了,不肯賣那心愛的花園。須達身為國中首席大臣,嚴肅地說:「太子無戲言!」太子自覺理虧,只好答應了。

須達回到家,立即打開金庫,運出所有的黃金,去鋪太子的園地,然而只差一個角落,還未鋪滿。太子見須達如此真誠,如此豁達,心想:「佛陀定是具有大威德。要不然,怎能使須達不惜傾其所有,供養佛陀?」

於是,太子對須達說:「你不需要再補黃金了。園地算你買來的,樹木算我供養的。」於是,太子和須達共同建造了精舍。

當精舍建成後,釋迦佛來到舍衛國,告訴阿難說:「園地須達所買,林樹祇陀(註:又譯『逝多』)所施。二人同心協力,完成了這一功業。從今日起,應當稱此地為『逝多林給孤獨園』。」這座園地,簡稱給孤獨園,或祇園

在文化的演繹中,「給孤獨園」在中國又以另外的方式大放光彩。

至大唐時期,唐朝僧人玄奘隻身前往印度,行至室羅伐悉底國(舊稱舍衛城)時,還親眼目睹了給孤獨園遺址。然而昔日輝煌的精舍,如今已經荒廢,不過民俗尚且清淳古樸,百姓也專心好學。

給孤獨園曾經輝煌無比,炳耀於世,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淹沒在青史中。至大明朝時期,這座園地又成為文人創作的素材,溶進了西遊故事中。

當八戒問唐僧什麼時候認路時,唐僧為眾徒講起了這座園地的來歷。八戒一聽,當即樂開了花,笑著說:「真是造化,如果就是這個故事,我們也去摸他一塊兒磚送人吧。」八戒的玩笑話,又引得大家笑了一回。

布金寺的僧人引領唐僧參觀古跡,據僧人說:「近幾年間,如果遇到大雨滂沱,還能沖淋出一些金銀珠兒。那些有造化的人,每每還能拾到一些。」

三藏參觀給孤獨園基址,雙手合十感歎道:

「憶昔檀那須達多,曾將金寶濟貧痾。
祇園千古留名在,長者何方伴覺羅?」

輝煌的祇園,在時間的作用下,走下了歷史的舞台。而遺址背後引出的故事,須達拯乏濟貧、哀孤恤老的美德,太子對佛陀的敬仰,唐僧不遠萬里,義無反顧求法的堅忍……這些人文美德亦如金蓮朵朵,此起彼伏,跳躍在歷史的長河中,光輝燦爛。@#

參考資料:
《西遊記》第九十三回
《大唐西域記》卷六
《佛家人物參考資料·釋迦牟尼佛(十五)》,明慧網,2001年10月27日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