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期行為特質影響二十年後性格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0年05月02日訊】一項追蹤了受訪者二十多年的長期研究發現,嬰兒時期具有行為抑制特性的個體,到了26歲這樣的成年期,性格更內向。這些人中,如果在青春期對挫折敏感度也很高,成年後出現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的風險將比較大。

這份研究所指的行為抑制,包括小心謹慎、膽小、不願面對不熟悉的人、物和狀況等。

研究者之一美國國家精神健康研究所的派恩(Daniel Pine)說,這份研究很獨特,因為前後跨度二十多年,找到嬰兒期的性格特質與成年後神經行為特性之間的關聯。

這份研究是目前僅有的兩份長期追蹤受訪者的調查之一。從受訪者4個月大的時候通過他們的父母和他們建立聯繫,到他們14個月大的時候對行為抑制特性進行評估,再到他們15歲青春期的時候聯繫他們進行神經生理學檢測。這些神經生理學檢測是評估他們在電腦上答題做錯的時候心理出現負面反應的程度,即他們對挫折產生負面情緒的敏感度。

結果發現,他們之中對挫折敏感度越高,出現焦慮問題的風險越大;對挫折敏感度越低,行為越衝動。

研究者在這些受訪者26歲的時候,再一次聯繫他們,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性格、社交能力、受教育情況和就業等各方面進行評估。

另一位研究員福克斯(Nathan Fox)說:「我們能和他們保持這麼長時間的聯繫,這太不可思議了。一開始是他們的父母有興趣參與,現在他們自己也有興趣繼續參與,這很難得。」

研究人員發現,14個月大的時候具有行為抑制特質的個體,在26歲的時候性格更內向,在之前十年內戀愛經歷較少、與家人和朋友互動也較少。另外這些人之中,在青春期對錯誤敏感度高的人,在成年後更容易出現上面提到的焦慮和抑鬱等心理問題。

研究還發現,嬰兒時期具有行為抑制特性的個體,與心理健康、受教育程度和就業並沒有直接關聯。

這項研究由美國國家精神健康研究所出資,近期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葉萍)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