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武漢肺炎傳播速度快得像流感大爆發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0年02月06日訊】迅速增加的病例讓研究人員警覺,他們擔心冠狀病毒會傳播到全球。但是他們預測不了武漢肺炎會造成多少人死亡。

據紐約時報英文網報導,全球很多頂級傳染病專家說,從中國武漢開始傳播的冠狀病毒現在可能會在全球大流行。「即使1%的死亡率,也意味着每100萬人中有1萬人死亡。」

科學家發現,武漢肺炎冠狀病毒在傳播上更像高速傳播的流感,不是慢速傳播的表親病毒SARS 和 MERS。

2003年7月,SARS在傳播了9個月後消解。自2012年以來,MERS一直在流傳,但只有大約2500個已知病例。

「這看起來更像是甲型流感H1N1病毒的傳播,而不是SARS,我越來越感到恐慌,」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院長彼得•皮奧特(Peter Piot)博士說。「即使是1%的死亡率,也意味着每100萬人中有1萬人死亡。」

疫情前景令人生畏。儘管中國和其他國家(包括美國)現在實行了特別的旅行限制和隔離措施,但在亞洲和其它更多國家的冠狀病毒大流行可能會給全球帶來災難。

專家們說,通過邊境封鎖對抗高傳染性病原體永遠不會完全成功,因為所有的邊境都會有些「落網之魚」。儘管如此,關閉邊境和嚴格篩查可能會減緩傳播,為藥物治療和疫苗開發爭取時間。

來自中國的傳聞以及德國的一項已發表的研究表明,一些感染了武漢冠狀病毒的人可以在癥狀顯現之前就具備傳染性。科學家們說,這可能會使邊境檢查更加困難。

據紐約時報中文網引述1月31日《南華早報》文章,至少有四個非洲國家隔離了疑似病例。他們已將樣本發送到法國、德國、印度和南非進行測試。

范德堡大學醫學中心(Vanderbilt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預防醫學專家威廉•沙夫納(William Schaffner)博士說,目前,在公共衛生系統嚴格警惕的國家,這種病毒不太會廣泛傳播。

「美國的每位醫生都將此作為頭等大事,」他說。「任何發燒或有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都會被問兩個問題。『你去過中國嗎?你與任何去過中國的人有接觸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他們將立即被隔離。

假設該病毒在全球範圍內傳播,除了中國,其他國家的旅遊和貿易也可能會受到影響——尋求停止病毒傳播和防止死亡的緊迫性將會增加。

據紐約時報中文網報導,武漢冠狀病毒可能會隨着天氣轉暖逐漸消失。許多病毒(例如流感、麻疹和諾如病毒)在寒冷乾燥的空氣中活躍。SARS的爆發始於冬季,而MERS的傳播也在這個季節到達高峰,儘管這可能與新出生的駱駝的傳播有關。

但是,即使疫情在6月消退,秋季也可能會出現第二波浪潮,就像每一次重大的流感大流行中發生過的那樣,包括始於1918年和2009年的流感大流行。

在中國,醫生開的是幾種抗病毒藥。常見的組合是含有洛匹那韋和注入干擾素的利托那韋的藥片,這是一種喚醒免疫系統的信號蛋白。

在美國,這種組合由艾伯維(AbbVie)以Kaletra這個名稱出售,用於艾滋病治療。在印度,有十幾家仿製葯生產商以最低價生產這些藥物,以對抗在非洲的艾滋病,其產品已獲得世衛組織的批准。

另一個選擇可能是實驗藥物瑞德西韋(remdesivir),吉利德(Gilead)擁有該藥專利。該藥物尚未被批准用於治療任何疾病。但是,有一些證據表明它對冠狀病毒有效,吉利德已向中國捐贈此藥。

幾家美國公司正在研究疫苗,它們的資金來源各不相同,包括了自己的資金、納稅人的錢和基金會撥款。

據紐約時報中文網報導,大範圍流行對一些國家的影響可能比對其它國家更嚴重。在美國和其它國家,已經有實驗性的冠狀病毒疫苗,但沒有對人進行過試驗的疫苗。這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首先必須繼續推進研發,然後需要動物試驗,之後如果數月或者一年後病毒還在人體內傳播,那可能會對人進行一系列的試驗。但到大量生產疫苗,已經會過去太長的時間。更可能的情況是,如果幾年或者十年後再出現類似的病毒、類似的爆發,會有一種可獲得的疫苗。

儘管現代的基因化學技術能夠在短短几天之內構建候選疫苗,但是醫學倫理要求他們隨後必須在動物和少數健康人類身上仔細進行安全性和有效性測試。

這一過程無法加快,因為危險的副作用可能需要花些時間才能顯現出來,並且人類免疫系統需要時間來產生抗體以顯示疫苗是否有效。

富裕國家或許可以發現並隔離第一批病毒攜帶者,但衛生保健系統脆弱的國家卻無法做到這一點。

據大紀元截至北京時間2月5日8:00更新報導,疫情也擴散到28個國家和地區,迄今海外200多例確診,2例死亡。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台灣、歐洲各國紛紛加緊撤僑,已有62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公民或自中國出境的人士採取暫時性限制措施,並停航或部分停航。

世衛已宣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武漢肺炎)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

(記者朱莉婭編譯報導/責任編輯:雲濤)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