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醫家輯錄:治療疫病 醫藥之外另有良方

作者:宋寶藍

清代著名醫家劉奎,字文甫,號松峰,出生於中醫世家,自幼學習醫著。曾拜名醫郭右陶、黃元御等為師。劉奎精研《內經》、《難經》等醫著,對瘟疫的觀點獨樹一幟。

他認為瘟疫產生的原因,在於「人事之錯亂,天時之乖違,屍氣之纏染,毒瓦斯之變蒸」。因「瘟疫乃天地之邪氣」,因而治療瘟疫,秉持「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重在清熱驅邪,扶持正氣,還要壯膽氣,「膽屬少陽,中正之官,其氣壯,則臟氣賴以俱壯」,膽氣壯,其它臟腑之氣也會跟著強壯,邪氣會難以入侵。除了用藥治療瘟疫外,他撰寫的《松峰說疫》還輯錄了不少例子,講述了治療疫病除了醫藥之外,還另有良方。

成仙前的預言:鑿井植橘
漢朝時期,有一位孝子叫蘇耽,自幼聰穎非凡,又無師自通,修行道術。他待人仁義,孝養母親,終以卓越的美德感動上天。蘇耽於漢文帝時得道成仙,所以世人稱他為蘇仙公。

在成仙之前,蘇耽曾對其母預言:「三年以後,郴州會發生大瘟疫。現在應該穿引井水,種植橘樹。屆時病患飲用橘葉水一盞,就可治癒。」

疫情爆發後,蘇耽的母親潘氏就用井水煎橘葉,真的解除了鄉里的瘟疫。「橘井泉香」典故由此而來。中醫學上,橘葉能疏解肝氣,化痰散結,對調理胃病,清肺熱,止咳嗽很有療效。

心生憐憫 放生得善報
宋朝時,黃德環家蒸鱉,將箬笠蓋在鍋上。後來發現這隻鱉向上仰著抓著箬笠,背部已被蒸爛,而頭和四肢還能伸縮。黃家人看它可憐,悄悄把它放生了。

後來黃德環患了熱病,生命垂危。家人就帶他到河邊療養。一天夜裡,忽然有個東西慢慢地爬到他身上,黃德環頓時覺得十分涼爽。等到天亮時,他看見自己胸前塗滿了淤泥。一隻鱉在他身上,一邊爬一邊回首看他,漸漸地下去離開了。當天他的病就好了。

《松峰說疫》引臧盧溪說,瘟病患者胸腹煩熱,用井底泥塗抹,可以解除心煩燥熱。這也是黃家放生得到的善報。劉奎借這一故事告訴人們,善良的心地何嘗不是一副良藥?

為官清正仁愛 疫病不染身
隋朝時期,岷州有一個陋俗,百姓畏懼疾病,如果家裡有一個人得病,全家人都會避開病人,父子、夫妻之間也不會看護照顧,不講孝德恩義。很多病人就這樣死去了。隋朝良吏辛公義赴任岷州刺史時,為了改變當地陋習,他分派官員巡視轄區,將生病的人都運到官衙集體治療。

這年夏天爆發瘟疫,病人有時高達數百人,官署廳堂、廊下都住滿了。辛公義在病患中間,設置了一張床榻。從早到晚,他都待在病患當中處理政務。領到的俸祿全都拿來買藥,或為病人延請醫生治病。在他的照料下,很多病人痊癒了。

辛公義找來這些病人的親屬,說道:「生死大事,均是上天所安排,和是否接觸病人沒有關係。過去你們拋棄生病的家人,所以他們才會死。現在,我將病人聚集在一起,坐臥都在他們中間。如果說會傳染,我怎能不死,病人又怎能痊癒了呢?」對此,病患家屬深感慚愧。

後來百姓生病,爭著要到辛公義官衙。如果病人沒有親屬,辛公義就將病人留在官衙療養。從此人們互相關愛,自然革除了陋俗,全境之內稱辛公義為「慈母」。

劉奎說起這段故事,評價道,辛公坐在一群病患中間,卻能不染疫病,這是因他清正仁愛,善待於民的福報。那些在世上做官之人,不可不知他的事蹟。

孝婦有孝德 疫鬼不敢侵
清朝順治十一年(1654年,甲午年)三月,晉陵城發生了一場大瘟疫。瘟疫肆虐,有的人全家染疫,滿門滅絕;有的整條巷子倖存者寥寥無幾。疫病流行,就算家族至親也不敢互相過問、探望。

城裡有一戶顧姓人家,男主人叫顧成。顧家兒媳錢氏回娘家省親時,顧成等八人不幸染病,紛紛倒床不起,眾人無計可施,只能聽天由命。

錢氏聽說夫家消息,當即決定返回去,但她的父母堅決不同意。錢氏說:「丈夫娶妻,原本就是為了照顧公公婆婆。如今他們都病倒了,我卻不回去照顧,這和禽獸有何區別?」說罷,她就獨自上路了。

快回到家時,發生了一樁奇事。大白天,錢氏的公公和婆婆卻看到眾鬼說:「諸神都護著孝婦回來了!如果我們不速速迴避,將遭受不小的譴責!」錢氏到家後,悉心照料家人,顧家八口人都得以活命。

對此,劉奎感嘆道:「邪不侵正,孝可感天。這真是祛疫良方。」

焚燒降真香 可辟邪
有一年,劉奎所居住的地方發生瘟疫,僅劉家就有十多人感染疫病。彼此互相傳染,一時難以治癒。劉奎為治療病患,每天與病人為伍,為了治病幾乎廢寢忘食。但他始終都沒有感染疫病。

但有一天,他進入一戶染疫之家,沒多久就染上疫病,想不出為什麼。後來他回想起那個時候全家患病時,他終日忙亂,但夜來獨居一室,閉門焚燒一塊降真香,應該是因此得到幫助,他將這件事情記錄下來。「凡瘟疫之流行,皆有穢惡之氣」,燃香能去除穢氣。

降真香又名紫藤香、雞骨香。據《本草品匯精要》載:「燒之能引鶴降,功力極驗,故名降真,宅舍怪異燒之,辟邪。」

參考資料:
《松峰說疫》
《太平廣記》卷第013
《隋書》卷73
《德育古鑒》之「孝順類十一」
《聖師錄》@*#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