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列三公 甘棠遺愛 輔佐兩代英主

文/旋子

秦及秦以前,三公是天子之下的最高管理的稱呼,是地位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職責是輔佐天子。唐杜佑《通典》記載:「夏、商以前,雲天子無爵,三公無官。周以太師、太傅、太保曰三公。」《大戴禮記.保傅》曰:「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

周武王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國家,國勢日益強盛,伐紂大敗殷商,建立周王朝。滅商三年後,武王駕崩,其子姬誦繼位,是為周成王。成王年少,武王臨終將之託付給四位重臣:周公旦、姜太公、召公奭、太史佚。此四人被後世尊稱為「周初四聖」。

周公旦(免費圖片)

「周初四聖」中,前三人都是周王室的宗親,只有太史佚是外族重臣。周公旦是成王的親叔叔,姜太公是成王的親外公。

召公奭為武王同姓同輩宗室,為成王之叔,曾輔助武王克殷,被封於燕(今河北北部),都城在薊(今北京市),但並未就封,由長子姬克前往就任。他自己留在召國(今陝西歧山西南)輔佐周王室,故謂召公、召康公、召伯、太保召公等。因其受封於燕國,又稱燕召公,是後來燕國和召國的始祖。

姜太公(公有領域)

周成王時,召公位列三公,擔任太保之職,以長老身份監護,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位太保。周公與召公分陝(今河南陝縣)而治,「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而東,周公主之。」(《史記.燕召公世家》)。故周公為東伯侯,召公為西伯侯。成王親政,召公作長篇教導,即《尚書.召誥》。

召公奭(網絡圖片)

據《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召公在陝地以西治政,深得百姓擁戴。他巡行鄉里城邑時,在一棵棠樹下斷案聽訟、處理政事,從侯伯到庶民都得到安置,沒有處置不妥的人。召公死後,百姓懷念他的政績,因思其人而敬重、留戀這棵棠樹,不願砍伐。

(原文:「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哥詠之,作甘棠之詩。」)

《詩經.召南.甘棠》描述、稱頌了這個感人的故事:

梨棠枝繁葉又茂,
不要修剪莫砍伐,
召伯曾經住樹下。

梨棠枝繁葉又茂,
不要修剪莫損毀,
召伯曾經歇樹下。

梨棠枝繁葉又茂,
不要修剪莫拔掉,
召伯曾經停樹下。

(原文:「蔽芾(fèi)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bá)。蔽芾甘棠,勿剪勿敗!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說(shuì)。」)

白棠(棠梨)子樹(香港動植物公園,免費圖片)

孔子說:「我看見甘棠就像看見宗廟一樣肅然起敬。」(《孔子家語.好生》:「吾於甘棠,見宗廟之敬甚矣。」)據說,在孔子的教學生涯中,他評點最多的詩可能就是這首《甘棠》了。

成語「甘棠遺愛」也由此而來,現用來表示對離去的地方官的懷念和對其政績的讚頌。「甘棠遺愛」體現了召公以德治國的思想和理念。朱熹《詩集傳》云:「召伯循行南國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後人思其德,故愛其樹。」召伯南巡,體恤百姓疾苦,悉心處理民間事務,所到之處不佔用民房,不攪擾民間,只在甘棠樹下停車駐馬、昕訟決獄、搭棚過夜,故而深受百姓敬重和愛戴。

周成王(公有領域)

成王臨終前,擔心太子姬釗不能勝任君主之位,托付召公、畢公高(武王異母弟)輔佐太子。成王死後,召公在先王廟中告誡太子釗「文王、武王之所以為王業之不易,務在節儉,毋多欲,以篤信臨之」(《史記.周本紀》),作《顧命》,立釗為康王,召公仍為太保。召公輔佐周成王、周康王兩代君主,天下安定,四十多年沒有使用刑罰,史稱「成康之治」。

周康王(公有領域)

召公以德治國,為完善和發展周禮做了大量工作,是周朝初年傑出的政治家和德高望重的股竑重臣,也是周初活躍時間最長的政治家,歷經文、武、成、康四世,為建立、穩定和鞏固西周政權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後代中有人繼承了「召公」的稱號,繼續輔佐過西周第十、第十一位君王周厲王和周宣王。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