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植物不怕癌症?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9年06月29日訊】切爾諾貝利(Chernobyl)已經成為災難的代名詞。這個1986年發生的核事故,在最近HBO同名電視劇熱播後又回到大眾視野。事故發生後,那裡面積2,600公里的區域都設為隔離區。

不過這個隔離區現在卻像個「自然保護區」,裡面枝繁葉茂,狼、野豬、熊等動物都陸續回到了那裡,呈現一片比災難前更繁榮的生態景觀。那樣的輻射量,足以殺死人類、哺乳動物和鳥類好幾遍次,可那裡的植物卻生長得非常好,這是為什麽呢?

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的動植物化學家Stuart Thompson近日發表在The Conversation網的一篇文章談到了這個有趣的問題。

人們知道,核材料不斷發射高能粒子會摧毀細胞結構,或引發攻擊細胞機制的化學反應。細胞很大程度上具有自我修復能力,但高劑量的輻射,將導致DNA序列錯亂,細胞很快死亡;低劑量的輻射也可導致細胞功能的變異(如癌細胞),不受控地生長並蔓延到身體各處。

對動物來說,這些後果是致命的,因為動物身體上的細胞和各部份系統有明確的分工,無法任意互相取代。好比一個人沒有大腦、心臟或肺就活不了。

但是植物不同。它們不能移動,一旦扎根,就要不斷調整自身的情況適應周圍的環境生存,包括周圍的植物、陽光、溫度、水分和營養等各種環境條件。

很關鍵的一點是,和動物細胞不同之處在於,幾乎所有的植物細胞都能長出任何部位需要的細胞類型。這也就是為什麽植物可以嫁接、扦插就能長成一棵新的植物。這說明植物更替自身受損細胞的能力遠比動物強,不論這種損傷來自物理攻擊或是輻射。

另一個特點是,植物的細胞壁堅實且互相連接,即便一個區域DNA受損導致腫瘤或變異,也不會擴散到其它區域。

更有意思的是,植物學家們發現切爾諾貝利隔離區內的植物似乎還產生了額外的保護DNA的機制,改變自身的化學成分使其更不易受損;即便受損,植物還會開啟某種修復系統。

Thompson說,早期地球表面的輻射比現在要高得多,那時候植物長得很好,所以切爾諾貝利的植物只不過是拿出祖先就有的本領罷了。
劫後新生

切爾諾貝利地區現在除了沒有人,裡面的植物和動物品種比災難發生之前還要多。這有點出乎人們的意料。

因此看來,切爾諾貝利核輻射對那裡生物圈的打擊,小於人類撤離該區域帶來的益處。也就是說,儘管核污染縮短了某些動植物個體的生命,但完全無人類的攪擾,使得那裡的生態系統成為歐洲現在一塊最大的「天然保護區」,裡面的生態環境比災難之前更繁榮。

從某種意義上說,切爾諾貝利事故展示了人類對環境的損害比核事故帶來的損害更大。人類的撤離,反而為那裡創造了全天然的自癒空間。

──轉自《大紀元》(記者張妮編譯)

(責任編輯:葉萍)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