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唯一「九代同居」的千口之家

戲夢人生 宗家秀

四世同堂被認為是人生福壽俱全的象徵了,但歷史上有個九世同堂的家族,九百號人同堂起居、和睦相處,實為罕見,這是如何做到的呢?

功夫在一個「忍」字上

《舊唐書》中記載,有一位老人,是山東壽張縣人,相傳是漢代張良26代孫,生於南北朝時期,死於唐朝時期,活了99歲,經歷了三個朝代,家族九世同堂

張公藝為一介平民,祖上秉承儒家「忍、義、理、讓」的治家理念,家風代代賢德,人口興旺,且數代不分家、不單立門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妯娌和諧,長幼有序。

張公藝這一輩,已是上下九世,九百號人同堂起居,其樂融融。居家過日子,生活瑣事,零零碎碎,怎能沒有個磕磕碰碰呢?張公藝自小從祖輩上接受的家訓就是一個「忍」字,他將「忍」的道理,同樣作為九世同處的首要原則。

他告訴家族中人:「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朋友不忍失義氣,夫婦不忍多爭競……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結鄰近;忍得淡泊可養神,忍得饑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餘積,忍得荒淫無疾病……」

忍讓創造了令人驚歎的奇景。家族近千人,每天吃飯時敲鼓集合,大家起坐有秩,上座為老人們,男女有別各自分開,未成年的孩子們單獨列席。大家互相禮讓,敬老愛幼。長者仁慈,幼者恭敬,內外仁和禮讓,雍睦諧和。

這種諧和的氛圍,居然連動物界都受到感染。家中的百犬飼食時,如果當中有一隻犬沒有來,其它所有的犬竟然都不進食,要等待缺席的那隻犬就位,才肯一同下食。場面蔚為壯觀與奇特。直到現在,還有「張公藝家的狗缺一不食」的說法。

家和萬事興,福財高,張家德行也高。外人來借錢借糧、牲口犁耙,有則償還,無則從不逼債,再借依舊如故,不惜錢財救濟。有小輩不滿,張公藝就教育他們說:「如果他們都像我們一樣,什麼都有,還來求我們嗎?」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婦順,姑婉媳聽」的家庭人倫,使整個家族形成了人人互愛互敬、相互公平理性對待的局面,每個人對待別人的父母就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關心別人的孩子就像關心自己的孩子那般。

「三尺頭上有神靈」,這大忍至善的義行感動了遠鄉近鄰,也驚動了三界天庭。

第一百個「忍」 神仙出題考驗

民間傳說,玉皇大帝看到,張公藝「忍」的境界已非一般人能比,能忍別人不能忍之事,一百件事中,九十九件他都能忍。

為了讓張公藝在「忍」功上再上層次,玉帝決定給他出一個難題。

一日,張公藝的長孫操辦婚事,門前敲鑼打鼓,門內大擺宴席,人來人往,熱鬧非凡。一位蓬頭垢面的乞丐也前來道喜了:「恭喜恭喜,天賜良緣。老朽能否和你家那些尊貴的客人同席用飯?」張公藝欣然同意,乞丐自顧自地走向屋內。

張公藝吩咐騰出下位讓乞丐入座,沒想到乞丐卻說:「下位怎麼做啊,我要坐上席。」張公藝感覺乞丐有些胡鬧,說:「上位都是有身分的人啊,你這身裝扮恐怕多有打擾吧?」

乞丐說:「我穿得破,不見得我是惡人啊;穿得好,也不見得德行高啊。你是個有道養的人,怎麼也以貌取人?」張公藝一聽,趕緊抱拳陪罪,又轉身對眾賓客施禮,安排乞丐坐了上席。

酒足飯飽、席散人走過後,老乞丐仍然沒走,竟提出了一個要求:「今晚我不走了,就睡新房裡,新房舒適,讓你家新人到別處睡吧。」眾人一聽,氣就不打一處來,張公藝也有點忍不住了,說:「這位老先生,您怎麼能提出如此有失禮數的事啊?」

老乞丐笑眯眯地說:「忍不住了吧,你還是叫張不忍吧。我睡睡新房又有何妨,鄙丐四海為家,處處是家,處處無家,看施主能否放得下啊!」

張公藝聽罷,轉頭來跟二位新人及親人解釋。好在張家人普遍德行較高,凡事以忍讓為先,在張公藝的勸說下,人們消了氣,二位新人也將新房讓了出來,乞丐進屋,倒頭便睡,一夜無事。

次日,張公藝去新房叫乞丐,沒有人應聲,用手去掀被子,大吃一驚,哪有乞丐人影,被裡只見一尊用黃金鑄就的太白金星塑像!金身的胸前還有一副對聯:一勤天下無難事,百忍堂中有太和。

張公藝離世後,後人給他修建了「百忍堂」。

救唐王李世民 受三代四位皇帝旌表

張公藝家族曾經受到四位皇帝的旌表和慰撫。

公元550年,北齊皇帝高洋為張公藝家族贈匾「雍睦海宗」;公元588年,隋文帝楊堅給張公藝家族賜匾「孝友可師」;公元635年,唐太宗李世民旌表張家,贈匾「義和廣堂」。

傳說隋朝末年,在山東濟寧,唐王李世民被徐圓朗的人圍追,李世民衝開一條路,向西北方出走,至山東壽張縣張家莊一條河的橋上,身負重傷,馬失前蹄跌入水中。

張公藝正在河岸邊習武,見一壯士跌入水中,忙叫眾人救起,扶壯士到家中。張公藝也不問傷者身分,就為李世民延醫診治,幫他療養傷處、調理身體。李世民得以迅速恢復了健康。李世民登基後,貞觀九年,為感謝張公藝之恩義,親書「義和廣堂」金匾,特派使臣前去旌表。

使臣到訪之際,恰逢張公藝召集人馬修建石橋,正是唐太宗當年受傷落馬的那座橋。唐太宗得知後,貞觀九年,降旨修建大橋,並派尉遲敬德監修,石橋長約60米、寬6米、高7米。後來此橋被稱作「訪賢橋」、「古賢橋」,張家莊也因此更名為古賢莊。

唐高宗麟德年間,高宗李治親幸張公藝宅。他想考驗一下張公藝治家的本領,便送給張公藝兩個梨,說要他分給全家人吃。張公藝接過梨,讓家人用石臼將兩個梨碾碎,入缸注水,然後鳴鼓集合全家,讓每人用小匙飲汁一口,這樣全家人就都嚐到了梨。這些記載,至今還畫在「百忍堂」的牆壁上。

高宗詢問治家之道。張公藝當場寫下百個「忍」字獻給唐高宗,並詳述每個「忍」字的內涵,高宗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御書「百忍義門」。

為了讓天下人都來學習張家「禮讓齊家」的美德,唐高宗封張公藝長子張希達為司儀大夫,並且降旨要張家十兄弟「分食十道」。貞觀元年(627年)二月,唐太宗依照各地的地理和交通等情況,將全國劃分為十個行政區,即「十道」。要張家十兄弟「分食十道」,即將張公藝兄弟十人安排在全國各行政區居住。

自此,張公藝大家族分別遷到全國各地居住,弘揚張家的美德和「百忍文化」。十兄弟在「分食十道」之前,為日後相聚有憑,張公藝將一鐵鍋砸為十塊,兄弟十人各執其一,日後團聚拼接為證。

張公藝在拜見唐高宗書寫百「忍」時,在最後寫道:忍人仁人任人刃,任人刃人任仁人。後族人還編出了「百忍歌‧歌百忍」廣傳於世,於明清時流傳最盛。

「百忍歌,歌百忍;忍是大人之氣量,忍是君子之根本;能忍夏不熱,能忍冬不冷;能忍貧亦樂,能忍壽亦永;貴不忍則傾,富不忍則損;不忍小事變大事,不忍善事終成恨;……」

「……事來之時最要忍,事過之後又要忍;人生不怕百個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萬禍皆灰燼。」@*#

參考資料:

1. 劉昫等《舊唐書》
2. 歐陽修等《新唐書》
3. 司馬光《資治通鑑》
4. 民間傳說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