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鴻文四篇初讀

作者:陸真 整理

岳飛為宋朝名將,一代民族英雄。他精忠報國的精神成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千百年來激勵著後人。筆者此間所選四文,均為文史界所發現的岳飛遺文,十分寶貴。

一、岳飛南京上皇帝書略

【原文】

陛下已登大寶,黎元有歸,社稷有主,已足以伐虜人之謀。而勤王御營之師日集,兵勢漸盛。彼方謂我素弱,未必能敵,正宜乘其怠而擊之。而黃潛善、汪伯彥輩不能承陛下之意,恢復故疆,迎還二聖,奉車駕日益南。又令臨安、維楊、襄陽準備巡幸,有苟安之漸,無遠大之略,恐不足以繫中原之望。

雖使將帥之臣,戮力於外,終亡成功。為今之計,莫若請車駕還京,罷三州巡幸之詔,乘二聖蒙塵未久、敵壘未固之際,親帥六軍,迤邐北渡。則天威所臨,將帥一心,士卒作氣,中原之地,指期可復。

【今譯】

皇帝您已經登基,老百姓有了歸屬,國家有了主持者,已經完全擊破了敵人滅亡宋朝的陰謀。各地勤王的軍隊和皇帝的禁衛軍,一天天聚集,兵力逐漸強大。敵人正認為我軍一向弱小,不一定能與他們對抗,我們正應該乘他們麻痹大意的時機,進攻他們。但黃潛善、汪伯彥等人,不能按照您的意圖收復失地,接回二位被擄走的皇帝,反而領著皇帝您一天天向南方遷移。他們又矯詔命令臨安、維揚、襄陽,準備迎接皇帝駕臨,有苟且偷安的苗頭,而沒有收復失地的宏圖大略,恐怕他們這樣做,不符合廣大中原淪陷區人民的願望。

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派遣帶兵將領,在疆場上浴血奮戰,終究不能奪取最後勝利。對待目前局勢的良策,莫過於請皇帝您回到汴京,取消駕臨三州的命令,乘著二位皇帝被擄時間不長、敵軍陣地還不穩固的時機,親自率領大軍,連綿不斷地向北渡過黃河,進攻敵軍。那麼,憑著皇帝親征的威望,一定能使將領們同心同德、士兵鬥志高昂。中原失地在可以預期的日子裡,一定能收復。

【集評】

岳飛精忠報國,文武雙全。(王雙寬提供)

隋樹森等《古代散文選》云:「這篇上皇帝書,首先指出當前的有利條件,繼而指責黃、汪等人主張南遷的錯誤,最後提出收復失地的具體做法。文章氣勢,極為勁健。」

劉盼遂等《中國歷代散文選》云:「從這段文字裡,我們可以看到岳飛對國家命運的關心,對金人的仇恨,以及對投降派貪圖苟安的憎惡。文章用詞懇切有力。」

王彬《古代散文鑑賞詞典》王玉麟云:「在簡潔的行文中,始終奔湧著一股激情,這是愛國熱血的奔流。至今誦讀此文,猶令人感奮,令人嘆惋。」

【總述】

儘管史無確證,這篇文章是否岳飛所寫,還有人持懷疑態度。但岳飛在此期間,因上書言事並獲罪,卻是確有其事。岳飛因遭誣罪死,其文「散失不知幾何!」這篇文章與岳飛其他能確認的文章,風格一致,史書有稱。我們又何嘗不能把它看作確係岳飛所作呢?

這是傳世岳飛作品中寫作最早的一篇。岳飛寫這篇文章時,年僅25歲,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軍官,但位卑未敢忘憂國,在文章中,他縱論國家大事,顯示出對時局有較全面深入的了解。尤其可貴的是他敢於仗義直言,指斥權貴,正如古人云「忠肝義膽,流溢行間」。岳飛雖在歷史上不以文章著稱,但其文「簡健清挺」,適與其人品相合,頗為後人稱道,是南宋初期抗戰將領和士大夫中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人說:讀其文,「覺英光正氣,勃勃從紙上出,使人毛髮肝膽俱激動。」這篇文章雖然只是簡短的概略,但可以看出作者已經初步形成的這一獨特風格的神韻。

岳飛從小善於學習,史稱他重視文士,喜歡與他們談論經史,在當時將帥中書辭最勤。他還練習書法,據傳有岳飛所書遺墨傳世。這樣他靠刻苦努力自學,終於具有了較高的政治見解和文學水平,在這篇文章中,已經初步反映出來了。

二、岳飛《五嶽祠盟記

【原文】

自中原板蕩,夷狄交侵。余發憤河朔,起自相台,總發從軍,歷二百餘戰。雖未能遠入荒夷,洗盪巢穴,亦且快國讎之萬一。今又提一旅孤軍,振起宜興。建康之城,一鼓敗虜,恨未能使匹馬不回耳。

故且養兵休卒,蓄銳待敵。嗣當激勵士卒,功期再戰。北逾沙漠,血虜廷,盡屠夷種。迎二聖歸京闕,取故地上版圖。朝廷無虞,主上奠枕,余之願也。
—-河朔岳飛題

【今譯】

自從中原遭受戰亂,異族侵略者交相入侵。我立志雪恥報仇,在家鄉應募,剛好成年就從軍,至今已經歷了兩百多次戰鬥。雖然沒有能深入邊遠的金地,掃蕩他們的老巢,也總算為報國讎,貢獻了一點微薄的力量。現在我又率領一支不大的軍隊,從宜興出發追擊金兵。在建康城一舉擊敗了敵人,遺憾的是沒有能將敵騎一網打盡。

暫且休整部隊,提高其戰鬥力,嚴陣以待,準備打退敵人的反撲。此後將鼓舞士氣,希望在下一次作戰時,能取得完全勝利。向北跨過沙漠,直殺到敵人京城,滅盡侵略者。迎接徽、欽二帝回到京城,使失地、人民重新回到祖國懷抱。國家再不用擔心外來的侵略,皇上能高枕無憂,這就是我的願望。
—-河朔岳飛書

【集評】

岳飛像。(公有領域)

黃肅秋等《歷史散文選》云:「文字慷慨激昂,表達了岳飛強烈的愛國思想。」

王曾瑜《岳飛新傳》云:「在這篇文章中,岳飛以簡潔明快的文字,抒寫了強烈的愛國情感,滿腔義憤傾吐於字裡行間。」

王彬《古代散文鑑賞詞典》王玉麟云:「這篇文章以氣勢見長。全文一氣貫注,奔瀉直下。作者選擇了許多有氣魄的語詞,又用四字句為主的整齊句式,字字有力,句句飽滿,對表現作者的性格和襟懷起了很好的作用。」

鄧廣銘《岳飛傳》云:對這次自建康凱旋,意興昂揚,寫下了一段《題記》,也等於為自己立下了一道誓詞。這樣的壯志雄圖,從此經常盤旋在岳飛的腦海中。這種思想和感情,經過長時期的充實、洗鍊,便凝結成岳飛在幾年後寫出的那首有名的愛國歌詞——《滿江紅》。

【總述】

岳飛自組一軍,紀律嚴明、以後成為痛擊金兵的「岳家軍」。與其他宋軍將領,一味保存實力、畏敵如虎,適成鮮明對比,岳飛的部隊雖然數量弱小,但敢於奉命主動進攻金軍,收復建康重鎮;他從軍不到十年,卻已身經百戰,這些都反映了他大無畏的愛國精神和克敵致勝的堅定信念。在這篇文章中,他抒發了自己的壯志激情。悲歌慷慨,壯懷激烈,字句鏗鏘,如金石擲地。精神風采,與那首千古絕唱的《滿江紅》詞十分相同。

三、岳飛《遺札

【原文】

軍務倥傯,未遑修候。恭惟台履康吉,伏冀為國自珍!近得諜報,知逆豫既廢,虜倉卒未能鎮備,河、洛之民,紛紛擾擾。若乘此興吊伐之師,則克復中原,指日可期,真千載一期也!乃廟議迄無定算,倘遲數月,事勢將不可知矣!竊惟閣下素切不共之憤,熟籌恢復之才。乞於上前力贊俞旨,則他日廓清華夏,當推首庸矣。輕瀆清嚴,不勝惶汗!
—-飛再頓首

【今譯】

軍中事務急迫。以前沒有時間問候您(這篇遺信是寫給主戰派的一位正義官員,其名已無可考)。滿懷敬意地祝願您生活幸福如意,希望您為了國家,自己多多保重。

近來得到探子的報告,知道逆賊劉豫,已被廢黜,金軍倉卒間,沒有能夠完整地控制住局面。黃、洛二河流域,金偽統治區人民,紛紛揭竿而起。如果乘這飢會起兵,撫慰人民、討伐金國侵略者,那麼收復中原之地,指日可待。這真是千載難逢的好時機呀!可是朝廷商議至今,還沒有拿定主意,倘若再拖延幾個月,局勢的發展,就將難以預料了。

我私下認為您平素懷著與金國侵略者不共戴天的刻骨仇恨,是一位對收復失地已深思熟慮的傑出人才。希望您能在皇上面前,極力促成興師討伐的御旨。這樣,今後澄清宇內,統一華夏,您就將被公推為首功了。

輕率地褻瀆您的清靜和威嚴,我感到十分惶恐,因而汗流浹背。
—-岳飛再拜

【集評】

王彬《古代散文鑑賞詞典》王玉麟云:「報國激情溢於言表!這篇短簡,不過百十字,卻寫得言詞懇切,充滿昂場健武的氣概。直截了當,屢用感嘆之語,尤其是文字十分洗鍊而且暢達!」

【總述】

杭州岳王廟的岳飛坐像。(大紀元資料室)

與上篇時隔不久,情況卻大不相同。高宗一意孤行主和投降,對岳飛已不再信任、重用,相反予以排擠、壓制。岳飛進言,已很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岳飛沒有沮喪、消沉。他仍然和以前一樣,關注著敵我態勢,尋找報國的有利時機。當看到金國侵略者廢黜劉豫,淪陷區局勢不穩,仍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給京城主戰要員寫信,希望他進言促成出師,收復中原。作者表現出來的愛國熱忱,仍是那樣飽滿,克敵致勝的決心仍是那樣堅定。

疾風知勁草,路遙知馬力,歲寒知松柏之後凋。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愛國民族英雄的形象,更加突出地凸現在人們面前,那樣可敬、感人。此文平易流暢,彬彬有禮,委婉動人,感人至深。正如清人周於智在《岳忠武王文集序》中所說,岳飛的書翰詩歌,偶然贈答,披肝瀝膽。皆至性所流露,非尋章摘句之士,所可幾及者。」

四、岳飛《乞出師札

【原文】

臣自國家變故以來,起於白屋,從陛下於戎伍,實懷捐軀報國、雪復仇恥之心。幸憑社稷威靈,前後粗立薄效。陛下錄臣微勞,擢自布衣,曾未十年,官至太尉,品秩比三公,恩數視二府。又增重使名,宣撫諸路。臣一介賤微,寵榮起躐,有逾涯分。今者又蒙益臣軍馬,使濟恢圖。臣實何能?誤辱神聖之知如此,敢不晝度夜思,以圖報稱!

臣竊揣敵情,所以立劉豫於河南而付之齊、秦之地,蓋欲荼毒中原生靈,以中國而攻中國。粘罕因得休兵養馬,觀釁乘隙,包藏不淺。臣謂不以此時稟陛下睿算妙略,以伐其謀,使劉豫父子隔絕,五路叛將還歸,兩河故地漸復,則金賊之詭計日生,他時浸益難圖。

然臣愚,欲望陛下假臣日月,勿復拘臣淹速,使敵莫測臣之舉措。萬一得便可入,則提兵直趨京、洛,據河陽、陝府、潼關,以號召五路叛將。則劉豫必捨汴都而走河北,京畿、陝右可以盡復。至於京東諸郡,陛下付之韓世忠、張俊,亦可便下。臣然後分兵、滑,經略兩河,劉豫父子斷可成擒。如此,則金賊有破滅之理,四夷可以平定,為陛下社稷長久無窮之計,實在此舉。

假令汝、潁、陳、蔡堅壁清野,商於、虢略分屯要害,進或無糧可因,攻或難於饋運,臣須斂兵還保上流。賊必追襲而南,臣俟其來,當率諸將,或挫其銳,或待其疲。賊利速戰,不得所欲,勢必復還。臣當設伏邀其歸路,小入則小勝,大入則大勝,然後徐圖再舉。

設若賊見上流進兵,並力來侵淮上,或分兵攻犯四川,臣即長驅搗其巢穴。賊困於奔命,勢窮力殫,縱今年未終平殄,來歲必得所欲。亦不過三、二年間,可以盡復故地。陛下還歸舊京,或進都襄陽、關中,惟陛下所擇也。

臣聞興師十萬,日費千金,邦內騷動七十萬家,此豈細事?然古者命將出師,民不再役,糧不再籍,蓋慮周而用足也。今臣部曲遠在上流,去朝廷數千里,平時每有糧食不足之憂。是以去秋,臣兵深入陝、洛,而在寨卒伍,有飢餓而死者,故臣亟還,不遂前功。致使賊地陷偽忠義之人,旋被屠殺,皆臣之罪。今日唯賴陛下戒敕有司,廣為儲備,臣得一意靜慮,不為兵食亂其方寸。則謀定計審,仰遵陛下成算,必能濟此大事。

異時迎還太上皇帝、寧德皇后梓宮,奉邀天眷以歸故國,使宗廟再安,萬姓同歡,陛下高枕無北顧之憂,臣之志願畢矣。然後乞身還田里,此臣夙昔所自許者。

伏惟陛下,恕臣狂易,臣無任戰汗。取進止。

【今譯】

臣下我自從國家遭受靖康之難以後,以一個普通百姓的身分,參加皇帝您率領的軍隊,確實立下為國捐軀、報仇雪恥的決心和志向。有幸憑藉國家的聲威,前前後後大致立下了些許戰功。皇帝您褒獎臣下這微不足道的功勞,不到十年,把我從一個普通百姓提拔到太尉官階,級別和三公一樣,恩遇和二府長官等同。又增封多重使臣的官職,任命我宣慰、安撫幾路地區。臣下我是一個出身低賤卑微的人,受到的恩寵和榮耀已經超過了能有的程度。現在又承蒙增加臣下我的軍隊,受命完成收復失地的宏圖大業。臣下我實在沒有什麼了不起的能耐,像這樣錯誤地辱沒您神聖的智慧,膽敢不晝思夜想,希望能稱職以報答您。

臣下我私下揣度敵人的意圖,金國侵略者之所以在黃河南岸建立一個傀儡偽齊劉豫衙門,把黃河南北的地盤劃給他,大概是想殘害中原人民,用中原人打中原人。粘罕因此得以休整軍隊,窺測有利戰機,隱藏有極險惡的用心。臣下我認為如果不在這個時候仰仗皇帝您的神機妙算,粉碎他們的陰謀,出兵切斷劉豫父子的聯繫,招還秦川五路被迫降敵的將領,逐漸恢復黃河南北的舊有疆城,那麼金國侵略者還會有新的陰謀,發展下去就更難對付了。

臣下我希望皇帝您放寬時間要求,不再限制臣下我進軍快慢,使敵人無法發覺臣下我的行動意圖。一旦得到有利時機可以攻入敵占區,臣下我就統率軍隊直接快速進軍汴京、洛陽,占據河陽、陝州、潼關,發號令召五路被迫降敵的將領反正。這樣劉豫一定會捨棄汴京逃到黃河北岸去,汴都一帶、陝西關中可以完全收復。至於汴京以東淪陷區,皇帝您可以託付韓世忠、張俊二位,也能立刻收復。臣下我然後抽出軍隊進攻濬州、滑州,收復黃河兩岸,劉豫父子一定會成如階下囚,這樣全國侵略者將面臨被擊敗、消滅的命運,四面邊境可以平定。為皇帝您和國家長治久安,以至無窮考慮,確實應該這樣進軍。

如果敵人在汝州、潁州、陳州、蔡州一帶修起堅固的壁壘、收藏好糧食,在商於、虢略一帶把守住戰略要地,臣下我攻城沒有糧食可就地徵集,轉運糧食又很困難,就必須退兵襄陽、鄂州,防守長江中游地區。敵人一定會向南追擊,臣下我等到追兵來了,將率領各位部將出擊,或者迎頭痛擊,或者隱蔽奇襲。敵人利於速戰,不能速戰,一定會再次退兵。臣下我將布設伏兵,截斷敵人的退路。敵人進犯的軍隊少,我們就會有小的勝利,敵人大舉進犯,我們就將有大捷。此後,再從容布置下一步行動。

假如敵人看見臣下我在長江中游地區進攻,集中軍隊進犯淮河流域,或者進攻四川,臣下我就長途挺進搗毀敵人的巢穴。敵人疲於奔救都城,局勢就無法逆轉,部隊戰鬥力就會下降。即使今年不能全部消滅偽齊,明年一定能夠實現。也不過二、三年時間,就能夠收復全部失地。皇帝您是回到故郡,還是進一步遷都襄陽、長安。請任意選擇。

臣下我聽說派遣十萬大軍,每天就需花費千兩銀子的軍費,國內七十萬家不得安寧,這難道是一件容易做好的小事嗎?但是古代聖賢能做到任命將領率軍隊出征,不會為軍事行動向老百姓征派第二次勞役,也不會徵發第二次軍糧,這是因為考慮周到而費用充足。現在臣下的部隊遠在長江中游,離臨安幾千里,無軍事行動時就總有糧食不夠的擔心。因此去年秋天臣下我的部隊遠遠地攻進陝州、洛陽一帶。而留守襄陽的部隊有挨餓致死的,所以臣下我急忙收兵,以前收復的地方有的又丟失了。使得偽齊統治地區效忠皇帝協助我軍行動的人,又遭偽齊屠殺,這都是臣下我的過失。現在只指望皇帝您給有關官吏下命令,更多地儲藏、準備軍糧,使臣下我能一心一意考慮對敵作戰,不因缺軍糧而干擾謀略,那麼,我們的軍事計劃、措施一定能及時確定更加周密,能更好地貫徹皇帝您的既定戰略,這樣就一定能完成恢復故國的大業。

到勝利的那天,我們可以迎接太上皇帝、寧德皇后的靈柩歸來,並請皇帝您的其他親人回到故國,使國家再次得到安定,人民安居樂業,皇帝您高枕無憂,不再擔心北方的侵略,臣下我所有的願望就都實現了。臣下我在這之後將請求您允許我回到家鄉做一個普通百姓,這是我很早就有的想法。

敬請皇帝您原諒斗膽我進言的狂妄和輕率,臣下因此戰慄不已、汗流不止,請指示當否。

【集評】

岳珂《經進家集序》云:「其中心所蘊,謀略所施,往往見於表奏、題跋,吟詠之間,隨筆敷露,如《出師》一奏,天下士至今傳頌。」

王曾瑜《岳飛新傳》云:「他在奏札中提出全盤的軍事計劃,準備用二、三年時間,『盡復故地』。岳飛滿懷著決勝的豪情壯志,他唯一憂慮的就是軍糧,故在此奏中特別強調,希望引起皇帝的關注。」

【總述】

這是傳世岳飛文章中最長的一篇,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思想風貌、軍事眼光和文章特色。首先是全文充滿愛國復仇的激情和克敵致勝的信念,這在上面文章中已有反映。其次是軍事眼光。岳飛有極高的軍事指揮才能,這不僅反映在他的赫赫戰功上,史稱他的論兵名言有:「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兵家之要在於出奇,不可測識,始能取勝。」頗為後人稱道。

不同於一般良將,岳飛還具有一種胸中有全局的軍事眼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在這篇文章中他分析敵我,瞭如指掌。並且對於戰爭變化奠測的形勢有充分的估計,因此有精到的應對計劃。對於軍事全局的分析,作者首先提出應採取主動進攻的戰略。具體措施則是勿拘淹速,使敵莫測臣之舉措,得便即入,直趨京洛,然後收復京畿、陝右、京東和兩河。如果敵人防守嚴密,則採取誘敵深入截擊的辦法,先殲滅敵人的主力,再實現自己的戰略意圖。如果敵人在其他戰線發起主動進攻,就長驅直入,攻其必救,然後消滅疲於奔命的敵人。不論出現上述那一種情況,只要出師採取主動進攻的戰略,二、三年間,一定能消滅偽齊,盡復故地。其戰略眼光令人驚歎!

再次是文章分析的嚴謹精到,語言凝煉流暢。岳珂《家傳》稱其「為文初不經意,然辨是非、析義理若精思而得之者」。清朱歧《岳忠武王集序》則指出「其論兵,指度山川、險隘、形勝,歷歷聚米可數。」評論得很確實。同時,本文是作者在其事業的高峰期所寫的作品。當時他受到朝廷信任和人民擁戴,在眾口交譽的情況下,文章仍不失謙虛、謹慎的一貫作風,寫得精到、審慎、穩健,氣韻生動,琅琅上口。@#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