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孝順的皇帝有哪些

漫談「孝道」(三)周慧心

以孝治天下是中國古代聖王治國的基本思想之一。中國自古以來推行的儒家思想是:「齊家、治國、平天下」,認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結構,家和則國和,家庭穩定則社稷穩定。所以自古教化百姓都首先從齊家開始,齊家便是遵循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人倫五常,使得家庭和睦。孝道這種家庭倫理推廣到社會,便是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治國法則。

孔子曾對他的學生曾參說:「先代的帝王具備至高無上的德行,而且掌握了最根本的天道,以其使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人們無論是尊貴還是卑賤,上上下下都沒有怨恨不滿。你知道那是為甚麼嗎?」曾參站起身來回答說:「學生我不夠聰敏,哪裡會知道呢?」孔子說:「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

孔子為甚麼把孝看作是至德要道,孝為甚麼會有那麼大的作用?因為孝符合了德和道。老子講:「重積德則無不克。」(《道德經・第五十九章》)尊道重德就無往不利。先王們懂得這個道理並且身為孝的楷模,所以萬民歸順,天下太平。

遠古時期,堯讓四方的首領舉薦能夠遵從天意、接替天子職位的人,首領們紛紛舉薦虞舜,說:「他是樂師瞽瞍的兒子。父親頑固愚蠢,母親言語憎亂,兄弟傲慢凶狠。舜能以孝悌之道與他們和睦相處,以恭明的美德處理家政事務,心中不生任何邪念。」帝堯認為舜用其孝悌、厚道、純正,能管理好家,便把兩個女兒嫁給他,進一步考察他的德行。

考察了舜的理家才能與品德之後,帝堯便授官位給舜,囑咐他發揚齊家的孝悌純正之德,去規範引導百姓,總理部落聯盟的一切政務。舜繼位後,讓契作司徒,負責用人倫五常教化百姓,並告誡他教化百姓要寬厚。

孔子稱讚舜曰:「舜真是大孝子啊!是道德的聖人,尊貴的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享之,子孫保之。」就是說,舜有大孝之德,必得顯位,必得厚祿,必得大名。

除了孝感動天的帝舜之外,歷史上還有其他帝王以孝聞名,且開創了歷史上有名的盛世。

周文王喜憂因親
周文王,姓姬名昌,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他是周武王、周公旦的父親。周文王非常孝順,據史書記載,文王為世子時,每天要朝拜父親三次。雞剛叫的時候就起床,來到父親的寢房門外,問侍者父親身體是否安康,如果侍者回答說「安康」,文王就會很高興。正午和黃昏,他都會去拜見,同樣地詢問。

父親身體欠安的時候,侍者一定會把詳情告訴文王。文王聽了,面有憂戚,走路腳步不穩,一定要等到父親康復,走路的時候腳步才能恢復如常。文王給父親進奉食物的時候,一定要先察看一下食物冷熱,飯菜是否可口,然後才給父親端上去。父親進食後,他又要問父親喜歡吃哪樣菜,飯量是增加還是減少了,接著就告訴廚師,按父親的要求精心準備。周文王天天如此,時間久而不懈怠。

孔子讚周武王「達孝」
文王是一位大聖人,又非常孝順,他的第二個兒子周武王姓姬名發,他仿效父親的行為,小心不敢稍有逾越。

據《古八德全書》中記載,有一回,文王生了疾病,武王就服侍父親,整天在父親的身旁,連衣帽也不敢脫去。文王吃一碗飯,他才肯吃一碗飯;文王添吃一碗飯,他也再吃一碗飯。這樣長達十二天,文王病好了,他才放了心。

後來,文王過世,武王代父親做了諸侯。這個時候,商朝的紂王非常暴虐,天下的百姓,個個都怨恨他。於是,武王討伐紂王,得了天下,同弟弟周公旦繼續父親的志願,以仁德治理天下。

他們服侍死了的人,就像服侍活著的人一樣誠敬、有禮。後來,孔子稱讚他:「武王的孝行,符合全天下人所說的孝,所以叫做達孝。」

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的孝順、仁德開創了周朝800年的歷史。

康熙帝以孝名傳
清朝康熙皇帝,八歲登基,在位六十一年,成就了大清朝歷史上的「康乾盛世」,是中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

據《康熙起居錄》記載:康熙十年(1672年),康熙帝的祖母孝莊文皇后得知塞外有一處著名的溫泉叫「關外第一泉」,對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奇效,便提出要到溫泉去洗浴老寒腿,康熙帝欣然同意。並速派人前往赤城湯泉修建行宮。

行宮建好後的第二年,康熙皇帝正月親率大臣陪祖母太皇太后鸞駕出德勝門、越八達嶺、徑懷來衛、過長安嶺,歷時六天,於二月初二抵達赤城溫泉(又名湯泉)行宮。

據《赤城縣誌》載:「康熙十一年正月,上出居庸關奉太皇太后幸溫泉行宮。」一路上,每逢險徑,康熙皇帝都要下馬為祖母扶輦而行。過懷來城東浮橋時,康熙帝怕橋不堅固,先親自上橋驗示,然後才讓祖母的乘輦通過。

途中,每逢需下榻或用膳時,康熙帝都要親自侍奉祖母。太皇太后在溫泉洗浴51天,無論下榻何處、道路是否崎嶇、天氣是否寒冷,康熙帝每天都要到湯泉給祖母請安,有時一天要請安兩次,往返六十餘里,足見康熙帝的仁、孝之心。《康熙起居錄》的筆錄官不無感慨地說:「皇上天性純孝,古帝王未之有也。」

康熙帝不但對祖母孝順有加,而且還愛民如子。在赤城駐蹕期間,距縣城南二十餘里有個村子,土脈貧寒,產糧甚少,聽說皇帝要路過此地,百姓們便跪在當路攔住皇帝騎的馬,要求免除官糧和賦稅。康熙帝聽後當即下旨免除,後來百姓將村名改稱「攔馬站」。

久病床前有孝子——漢文帝
漢文帝是漢高祖的第四個兒子,從小就非常懂事。文帝對母親薄太后非常孝順,早上起床後第一件事,必定先去跟母親問安。晚上臨睡前也會再請安一次。

文帝即位後,薄太后便一病三年不起,文帝儘心儘力在床前照顧,幾乎沒有很好地睡過一覺。有時連衣服也不解開,以備母親隨時召喚。每當湯藥煎好了,給母親喝之前,文帝都要自己先嚐一嚐,看藥的火候是不是適中,會不會太苦或者是太燙,然後才送給母親服用。

薄太后看在眼裡,疼在心裡,便說:「宮裡這麼多人,都可以照顧我,你不要這麼辛苦操勞了,我的病又不是兩三天就能好的。」漢文帝跪下來對母親說:「如果孩兒不能在您有生之年,親自服侍您,那要甚麼時候才有機會報答您的養育之恩呢?」

三年後,薄太后的病終於漸漸好了,大家都說這全是因為文帝的細心照顧。從此後,文武百官更加尊敬文帝,百姓也更加愛戴他。人人紛紛效仿文帝,一時全國上下都以孝順父母為榮。

文帝不僅擁有一顆孝心,更是寬厚愛民。一次,他想建造一座露台,經工匠估價後,需要一百斤黃金。文帝知道了,就打消了建露台的計劃。因為一百斤黃金在當時就等於十家百姓的總財產。

為了了解百姓的生活情況,文帝經常出巡。一次,一個小女孩跪在馬路中間,要見皇上。原來,這個小女孩是漢朝名醫淳於意的小女兒緹縈。淳於意因遭人陷害,被判了肉刑。緹縈便來替父伸冤求情。

緹縈說:「父親已經上了年紀,禁不起肉刑的痛苦。民女願意入宮為婢,為父親贖罪,希望皇上開恩。」

文帝看緹縈小小年紀,這麼有孝心,非常感動,當時就赦免了淳於意的罪。回宮後昭告天下:廢除「肉刑」。

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後去世,他的兒子景帝繼位後,一切皆承襲文帝的制度。漢朝歷經兩位皇帝的仁政,成為當時最富強的國家,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盛世——文景之治。#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