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億萬富翁曾是間諜?偷美「隱形衣」細節流出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7月25日訊】35歲的劉若鵬是中國一名億萬富翁,他因發明出舉世震驚的「隱形衣」,被稱為中國的喬布斯、馬斯克、「中國超材料的先行者」。但有美媒披露,劉若鵬被質疑是中共派出的「學術間諜」,盜竊了美國的知識產權。

劉若鵬於2009年獲得美國杜克大學博士學位,回國一年後創建了光啟科學和光啟科技兩家公司,因「隱形衣」等科技成果,劉若鵬成為富豪,並被選為中共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然而耀眼光環背後,卻引來輿論層層質疑。美國杜克大學校報《The Chronicle》發表文章,質疑劉若鵬竊取該大學知識產權。

NBC報導說,杜克大學的史密斯(David Smith)博士是世界上研究「超材料」的專家,他以製造「隱形斗篷」的超材料而聞名。隱形技術在軍事上應用尤為重要,可協助戰機躲避雷達的偵測。五角大樓因此花費數百萬美元,支持史密斯的基礎研究。

劉若鵬自稱是史密斯的粉絲,2006年進入杜克大學,成為史密斯的學生。劉若鵬在加入史密斯團隊不久後,在2007年末,他建議該團隊與中國東南大學毫米波重點實驗室的崔鐵軍合作,還提出邀請崔的團隊來實驗室訪問,來訪費用都由中方承擔。

結果,崔的團隊在史密斯實驗室待了三到六個月,參加了幾個項目,包括隱形斗篷。
有一天在史密斯不在的時候,劉若鵬等三人給實驗室照相,並側重於測量隱形斗篷的設備。他們將照片和所有製造隱形斗篷設備的參數帶回中國。隨後,一個一模一樣的設備在劉若鵬原來的實驗室建起來了。

「這聽起來是偷竊。」史密斯說,「如果我們是一家公司的話,你可能會這樣想。」
FBI同意史密斯的看法,在2010年啟動對劉若鵬的調查。

《紐約時報》說,在美國,研究機構似乎尤其容易受到間諜活動的影響。據美國國防部統計,2014年,外國獲取敏感或機密信息的行動有近四分之一都是通過學術機構進行的。

在今年4月的一次國會聽證會上,前國家反間諜官員克利夫(Michelle Van Cleave)表示,自由和開放導致美國成為「間諜的天堂」。她還表示,中共和俄羅斯的特工們都帶著「詳細的購物清單」來到美國。

劉若鵬2009年畢業之後,他給同學發了一封電子郵件。在郵件中,劉承認,一直以來,他向史密斯隱藏了自己的意圖。劉說他在史密斯實驗室工作的同時,在研究如何將史密斯的研究在中國商業化。

史密斯說,如果自己在劉若鵬畢業之前就看到這封郵件,劉若鵬不會從杜克大學拿到學位。

曾贏得美國新聞界最高榮譽獎「普利策新聞獎」的高爾登(Daniel Golden)通過了大量的調查及採訪,在《間諜學校》(Spy Schools)一書中詳述了劉若鵬的故事。

他說,在學術界,訪問團在訪問實驗室時對實驗器材照相是有爭議的。為了保持競爭優勢,美國大學的一些研究團隊禁止對實驗室照相。

聯邦調查局的信息披露,史密斯團隊花了大約一個半學期的時間建成的實驗室,而崔鐵軍的團隊在幾週內就複製出來,模仿程度細到每個儀器的螺栓。

崔鐵軍在回覆高爾登的郵件中,並沒有否認他的團隊拍攝並複製了這些重要設備,但他試圖弱化所拍攝照片為他們帶來的益處。

另外,在杜克大學期間,劉若鵬還曾和一位博士後合作。該博士後把利用超材料彎曲光線等研究的相關文件,以及從模擬實驗中得到的數據給了劉。但不久後,他卻驚訝地發現崔鐵軍也拿出了這些數據,他們裝出「好像是中國團隊的大發現一樣」,令該博士後感到非常不安。

高爾登說,實際上劉的財富和名氣只是一個面具,就像他在慶典晚會上的服裝一樣。他們掩蓋了一個從未公開的令人不安的現實: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更高教育形式的「經濟間諜」。

《紐約時報》報導,中共據稱在今年4月測試了一種隱形屏障,可以讓普通戰鬥機突然從雷達螢幕上消失。此事再次引發了美國政府對劉若鵬盜取杜克大學知識產權極大的關注。

4月,美國會眾議院的一個科技委員會就美國學術機構被滲透舉行聽證會。眾議員們擔心,中共在美國各個高校安插「學術間諜」竊取科學技術。

高爾登應邀出在聽證會,他在會上說,美國大學的全球化使美國的高等教育成為國際間諜戰的前線。

中國留美學生現在約佔在美國的國際學生的三分之一。自2000年以來,至少有30名中國留學生被美國以經濟間諜、盜竊商業秘密以及類似的罪名起訴,他們就讀的學校包括哈佛、斯坦福、哥倫比亞以及康奈爾等名校。

高爾登說,中共吸引海外人才的「千人計劃」、「111計劃」等,為美國科技被盜竊提供了「潛在動機」。有數據顯示,千人計劃的一次性補助可高達100萬元。

美國總統川普(特朗普)政府近期採取措施,限制攻讀某些科技工程專業的中國留學生簽證,以反制中共的盜竊知識產權行為。

上個月底,美聯社率先披露,一項將於6月11日生效的新簽證措施規定,研讀某些高科技專業,包括機器人、航空和高科技製造業的中國留學生,簽證有效期將從五年縮短為一年。

(記者羅婷婷報導/責任編輯:李泉)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