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 陽生春又來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7年12月21日訊】冬至,是中華傳統24節氣中的第22個,每年視太陽到達黃經270°時冬至開始。2017年的冬至交於12月22日0時27分。

古籍《通緯.孝經援神契》:「大雪後十五日,鬥指子,為冬至,十一月中。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歷書《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

冬至又稱為「至節」,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四個節氣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節氣。中國陰陽五行理論中,日照多而白晝長是為陽,冬至後陽氣初動,白天漸長,故冬至又稱「一陽生」,因此冬至是陰消陽長轉化的關鍵節氣,乃陽氣開始逐漸旺盛之始。由寒轉暖的起始點。

《史記.律出》云:「氣始於冬至,周而復生。」古人認為: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就是說,冬至時陰寒最甚,但同時,「冬至一陽生」,從冬至開始,陽氣就要回升了。

曹植《冬至獻襪頌表》寫道:「千載昌期,一陽嘉節,四方交泰,萬物昭蘇」。杜甫詩也說「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就是陰氣到冬至時盛極而衰。相反的,陽氣則從此開始萌生。由此冬至日也稱為「一陽節」。

冬至時節,天氣嚴寒,陰極而陽生。(Pixabay)

冬至這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後,北半球白天逐漸變長,夜間則漸漸變短,所以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民間素以冬至日到來的時間,及當天天氣的情況,來預測天氣。俗語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兜(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臺灣俗語也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麼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冬至三候

中國古代把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此時眾多蚯蚓交纏在一起,結成塊狀,縮在土裡過冬。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

二候麇角解:糜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糜和鹿相似而不同種,鹿是山獸屬陽,糜是水澤之獸而屬陰。夏至一陰生,故鹿感受陰氣而解角;冬至一陽生,故糜感陽氣而解角。

三候水泉動: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深埋於地底之水泉,由於陽氣引發,開始流動。

冬至的歷史

冬至既是節氣之一,又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據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以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由週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至漢代依然如此。

冬至節氣的習俗–賀冬

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

《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故冬至賀而夏至不賀」。

《後漢書》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拜訪,美食相贈。待過完節,國家機構再另擇吉辰重新啟動。

贈送鞋襪

漢時過冬至,還有贈送鞋襪之俗。。三國時期,曹植就向父親曹操敬獻過鞋襪,還寫了一篇《冬至獻襪履表》:「伏見舊儀,國家冬至,獻履貢襪,所以迎福踐長。」《全後漢文》裡也有一篇《冬至襪銘》:「陽升於下,日永於天;長履景福,至於億年」。冬至獻鞋襪的習俗,至今在一些地方仍有保留。

冬至朝會

到魏晉以後,朝廷又在這天舉行盛大的朝會,典禮儀式的規模僅次於元旦朝會。皇帝要在典禮上接受各國、周邊民族的使臣以及文武百官的上表祝賀,稱為朝賀禮。入朝官員要像行祭祀大禮那樣穿朝服覲見。

宋代還專門制定了冬至節大朝會的儀衛兵仗。因冬至節禮節多於常節,儀式如同元旦,所以還一直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冬至郊天

明清兩代皇帝會例行在冬至日舉行祭天大典,即「冬至郊天」。是日,京城正陽門旁邊的店舖都要張燈結綵,附近的廟宇不准敲鐘擂鼓,百姓不准燃放鞭炮,以示虔誠莊敬。百官向皇帝進賀表,互相投送名刺祝賀。士族縉紳之家,在冬至這天拜賀尊長,致以祝福語,平輩間則互為登門道賀。即使是草野小民,也會身穿新衣,見面打躬作揖,互致道賀,以盡「拜冬」的禮俗。

民間祭祖

很多地區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走親訪友

冬至節許多節日習俗與元旦相彷,故又稱「亞歲」。冬至前一夜,家人都要圍坐一起,相互勸酒暢飲,叫飲「節酒」。冬至日則盛行祭奠先祖和走親訪友。《東京夢華錄》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扑(允許開放賭場),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清代《清嘉錄》中有一首詩記錄了當時送禮的盛況:「冬至家家講物儀,迎來送去費心機。胸前盡收渾閑事,原物多時卻再歸。」

還天願

有些人家在冬至這一天還舉行「還天願」儀式。在年初所許下的一些心願如果實現了,都必須在這一天還願。這「還願」也叫作「百家願」,意思就是還願時要端出「百家米」來還。百家米指的是用一百家的米來湊成,這樣才證明還了一百個心願。但這「百家米」從哪湊呢?據說,冬至這一天,討飯的乞丐最吃開,因為只有他們手中的米可當作「百家米」,所以一些人家都花高價將乞丐的米買來作祭拜還願之用。

九九消寒

大約從宋代開始,民間還有了「數九」的習俗,即自冬至始九天為一個時間週期,循環排列,九九八十一天後則春風送暖,寒氣全消。

冬至一到,開始數「九」。古代的文人墨客,入九以後,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明朝劉侗的《帝京景物略》說:「冬至日,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日九九消圖』」。圖旁通常附一副對聯:「試看圖中梅黑黑,自然門外草青青」。

與此相似的,古人還畫「九九消寒表」,九行八十一格,自冬至起,日塗一格,格滿寒消,相傳並有明朝功臣劉伯溫所傳口訣:「上陰下晴雪中心,左風右雨兩分清,九九八一全點盡,春回大地耕作勤。」。。等到數九結束,實際成了一張天氣情況記錄圖。

還有一種深受文人雅士所喜愛的「九九迎春聯」。上下聯各九個字,每字都是九畫,一樣都是雙鉤空心字,從冬至日起,按日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全聯填完,則嚴冬已去,春暖花開。如「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故城秋荒屏欄樹枯榮,院春幽挾巷草垂茵」。

餛飩也是傳統的冬至的應節食物。(Pixabay)

冬至食俗–吃餛飩

冬至過後,中國新年在即,冬至的禮俗和年節相差無幾,所以有「冬節大如年」的說法。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湯圓、冬至長麵線的習慣。

古人認為,餛飩的形狀有如雞蛋,頗似天地未形成時、元氣未分的混沌狀態,冬至這天食之,有從此發端之意。 宋人在冬至這天,要吃餛飩應節。

吃餃子

民諺說:「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捨藥留下的。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河南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Pixabay)

吃湯圓

江南許多人家利用冬至這一年中最長的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象徵家庭和諧、吉祥。

臺灣吃糯糕

臺灣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日,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

冬至養生護衛陽氣

冬至期間,天氣嚴寒,人們的活動要深居周密。中醫認為,陽氣在內運動而不外泄,像門軸在門臼內轉動一樣。如果起居妄動,神氣向外浮越,陽氣就不能固密了。所以,冬至雖然陽氣回覆,但仍較為寒冷,晨起鍛練等仍需保持冬季養生要領: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每天較早就寢,待日出後再起床活動,切不可趕早,以免受寒。

漢朝的《五經通義》則說,冬至時陽氣開始萌發,是陰陽之氣交接的時候,但自然界的陽氣仍處於潛伏狀態,所以人不可動泄。因此在冬至前後,我們該讓身心收斂,最好別做重要的決定、買賣或是簽約。

冬至詩詞

歷代描寫冬至的詩詞中,往往在對陽長陰消的欣喜中,表達對年華易老的傷逝。南北朝詩人鮑照《冬至詩》中說:「哀哀古老容,慘顏愁歲晏。催促時節過,逼迫聚離散。」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裡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如果以四季時令來對應人的一生,白天最短的冬至,是人的老年,對老年人來說,死亡是避免不了的話題。所以吟詠冬至的詩歌,常常懷舊、思鄉、傷感、惆悵。

宋代梅堯臣的《冬至感懷》一詩:銜泣想慈顏,感物哀不平。自古九泉死,靡隨新陽生。稟命異草木,彼將羨勾萌。人實嗣其世,一衰復一榮。」。

詩人是敏感的,冬至這一天,自然界的陰冷和白晝的短促;自然會聯想到恰如生命旅途中,陽光燦爛的白天已經所剩無幾。白居易《冬至夜》詩中說:「老去襟懷常濩落,病來鬚鬢轉蒼浪。心灰不及爐中火,鬢雪多於砌下霜。」宋代陸游《辛酉冬至》詩寫道:」今日日南至,吾門方寂然。家貧輕過節,身老怯增年。畢祭皆扶拜,分盤獨早眠。惟應探春夢,已繞鏡湖邊。」

然而,從養生角度來看,此時更當保持心情愉悅,以免擾亂氣機。人之陽氣,既能養神,使精神慧爽,又能養筋,使諸筋柔和;反之,如果過度煩勞,就會緊張亢盛,而致陰精耗竭。保持也是很重要的,

冬至為一年陽氣初升之時,人的各種情緒的波動,都不利於氣機疏達、陽氣升發,有害健康。古人講究「第一戒晨嗔」,每日早晨為氣機升發之始,忌諱嗔恨惱怒,是同樣道理。

(記者李倩倩報導/責任編輯:古韻)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