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校長紅包」讓減負有趣味性

正值中國各地的中小學陸續開學之際,「校長紅包」突然成為了新聞熱詞。大家都很好奇,卻又隱隱覺得,此紅包或非彼紅包。從深圳一所小學發放的「校長紅包」來看,裡麵包括「免寫作業一次」、「升旗手體驗一次」、「任意社團課體驗一次」等內容。而其它學校還發放了「同桌券」、「考試升級券」、「請一位你喜歡的老師給家長打電話,全方位表揚你一次」等「貼心大禮」。由此,我們或能猜出,「校長紅包」就是為了給孩子減負而採取的一種方式。

不知孩子們是否真的會因為突然收到了這樣一個「紅包」而感覺減了負,我們隻看到,在沒有獲取「民意」的前提下,大陸官媒卻對此「紅包」大加讚許,認為這種方式「簡直就是『小投入大收益』的經典範例」;「既為小學生們創設了邊界之內的小福利,又別緻雅緻的釐清了校長們與學生們之間的身份關係」;並且「類似『免寫作業一次』等禮券,讓減負有了趣味性」;「讓嚴肅的基礎教育,有了更多兼顧傳統與創新的溫情」。

就是這樣一種「名不副實」的方式,如今卻被官媒誇上了天,我們禁不住想問,到底「方式」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再花哨的方式最終也只是為了完成任務,達到預期的目標。僅就「減負」而言,上述內容中普遍出現的「一次」這種極為有限的數量,就足以表明,這種減負的確是有些名不副實。對於差不多埋在作業堆裡的孩子來說,「免寫作業一次」真的能緩解他們的壓力和負擔嗎?反之,如果孩子們真的覺得「免寫作業一次」就能給自己徹底減負,那可想而知,作業於孩子而言,究竟代表的是一種怎樣的磨難啊?這小學生的學習生活豈不跟煉獄一般?

假如說,「校長紅包」真的有「趣味性」,那也不過是從「摸獎」這類撞大運的遊戲中找來的靈感,跟「創新」著實沒什麼關係。此外,也根本體現不出什麼傳統意味,因為「紅包」並不是傳統文化的主流,也不是什麼老物件,發展到今天早已變異為世俗化、功利化的產物。而媒體一味強調的「投入」、「收益」、「福利」,也就更加風牛馬不相及了。負擔本就是學校乃至整個教育體系強加給孩子的,減免一次作業並不是給了孩子什麼好處,而是原本的課業負擔太重,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這才不得不鬆一鬆勒在孩子脖子上的吊繩。

如果把讓孩子輕鬆的學習、生活也當成了恩惠於他們的福利,可想而知,這樣的學校及教育者又有多麼冷血、狠毒?由此,我們也可看出,中國的孩子從小學開始,就已進入了怎樣的一種毫無自由、受盡煎熬的惡劣環境中?事實上,這種揣測並非憑空想像,它與真實的情況並無二般。

幾年前,有媒體對青島李滄區某小學三年級46名學生進行調查後發現,在學習日,每天睡眠時間達到10小時以上的只有10人,其他36人都睡不夠10小時,這一比例高達78%。在睡不夠10小時的學生當中,有的會熬到晚上10點以後,還有的甚至會熬到夜裡11點半左右。當記者詢問學生是否感到睡眠不足、睡眠質量不高、還想多睡一會兒的問題時,這個班有高達78%的學生都表示睡不夠。

而該校六年級的40名被採訪學生中,睡眠時間在10小時以下的有30名,高達75%。而38名(高達95%)的學生都表示,自己的睡眠質量不高。隨後,記者還採訪了青島其它學校的小學生,結果發現,以早上6點半起床的學生為例,超過七成的學生睡眠時間難以保證10小時。從這些普遍反映的情況來看,中國的小學生每天連覺都睡不夠、睡不好,還奢談什麼「紅包」、「福利」?記得在中國不少的勞教所、監獄中,對所謂「犯人」實施的不人道酷刑之一就是不讓睡覺;如今看來,中國的這些未成年人似乎每天都處在酷刑的折磨中。

由此,我們不禁要問,給這些連睡眠都無法保證的孩子發「校長紅包」,真的會有「趣味性」可言嗎?更重要的是,讓他們一次不寫作業、參加一次課外活動、被老師表揚一次,就能讓他們減負嗎?

或許有校長還要喊冤,人家初、高中以及大學的校長還發不出這樣的紅包來呢,再說,學校留的作業並不多,主要是家長讓孩子參加補習班、興趣班鬧的!這話說的有理,但問題是,家長們為何都好像商量好了似的,齊頭併進的湧向校外的那些各種各樣的班呢?說來說去,就是不願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將中國這些孩子的求學之路規劃為一場場激烈競爭與比賽的始作俑者,正是中共利益集團旗下的教育部,以及與之沆瀣一氣的各所中、小學。

在這一場場以「考上大學」為終極目標的比賽中,小升初、初升中、中升高,都是被設定好了的短途賽程。要想達到終極目標,每一次短途都得竭盡所能的去跑。有了「高考」的壓力,即便學校的課業負擔不重,恨不得下午3點就能放學,實行跟國外一樣的校內學習時間,但家長們卻根本不敢放鬆,等到一放學,就繼續給孩子加碼,迫使他們參加各種各樣的學習班。

更為悲催的是,家長們的悉心安排、孩子們的疲於奔命,都只為了達到一個「高分低能」的目標。中國人就是在這種「隨大流」的模式下,上演著一出又一出考上了大學、卻躲不開「畢業即失業」的悲劇。很顯然,「高分低能」根本就不是社會各行業所需要的人才,一旦無爹可拼,也就更加意味著,在起跑線上,便早已注定了未來將會被社會淘汰的結局。如此看來,中國人的大好青春,都叫那個畸形的應試教育給毀了。

──轉自《大紀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旋)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