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張東蓀 病死秦城的愛國志士

【新唐人2017年01月13日訊】著名學者張東蓀在國共內戰時,曾被毛澤東誇獎為「北平和平易幟第一功臣」,然而在中共建政後,張東蓀卻被帶上了「叛國」的帽子。一代愛國志士,學術泰斗最終病死秦城監獄,甚至禍及子孫。今天「百年紅禍」特別專題報導,我們來回顧張東蓀的故事。

1949年1月22號,25萬駐守北平的國軍陸陸續續撤出市區,到了31號,中共軍隊入城,不費一槍一炮就接管了北平。這一事件史稱「北平和平易幟」,對中共進佔華北具有決定性意義。當時毛澤東曾當著眾人面說,北平和平易幟,「張先生第一功」。

這位張先生,就是燕京大學哲學教授張東蓀。

1948年冬天「北平圍城」之際,為保護北平的文物古蹟和居民的生命財產,64歲的張東蓀積極擔任國共兩邊的中間人,力促北平和平易幟,使千年古都免遭刀兵戰火。

張東蓀1885年出生於浙江杭州一個官宦世家,家學淵源。1905年他作為第一代官派留學生前往日本,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民國成立後,張東蓀擔任過南京臨時政府大總統府秘書,參加過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會議,還是中國民主同盟的創始人之一。

張東蓀有名,還在於他的愛國和獨立思想。抗戰爆發後,日本要張東蓀參加傀儡政權,他斷然拒絕,被日軍判刑軟禁在北平。他沒有加入共產黨,因為在哲學研究中發現共產主義對百姓有害,在1931年出版的《道德哲學》一書裡,他說「資本主義不會滅亡,共產主義不能實現。如實現則勞動者就會餓死」。但抗戰結束後,蔣介石特別設宴邀請他加入國民政府時,他也拒絕,堅持保持不偏不倚的第三方立場,希望調和國共衝突,使飽經戰亂的中國休養生息,走上和平民主的道路。張東蓀的講演與文章引起了許多知識份子的反響和共鳴,在當時輿論界掀起了一股「中間路線」的思潮,張東蓀也成為當時國際國內輿論關注的焦點人物。

中共建政後,張東蓀以民盟常委的身份,被選為中央政府委員、全國政協委員等要職。儘管他的「中間路線」受到打壓,被毛澤東批評為「一邊倒」,然而張東蓀仍堅持認為,中國要想發展就不能和美國交惡,中國不能充當美蘇兩大國衝突的犧牲品。

然而在1951年,張東蓀突然被指控向美國出賣中共政府重要情報,舉國震驚。

長期以來中共沒有公開張東蓀私通美國的所謂「罪證」,學界對此案也一直存在爭議。較為普遍的一種說法是,張東蓀認為中共「一邊倒」的外交方針不符合中國利益,希望私下調解中美關係,試圖通過自稱有美國背景的王志奇給美國傳話:「打起仗來千萬不要打中國,留著中國,且看將來」。正是的這樣護國護民心切,給張東蓀引來了「叛國罪」。

在全國知識份子正被「思想改造」的時代,一頂「叛國」大帽子使得張東蓀失去所有職務,成為眾矢之的。雖然他拒不承認叛國,但仍遭到批判,幾次試圖自殺。五十年代中期在王府井大街偶遇他的學生回憶,昔日的愛國志士,學術泰斗只穿著陳舊的布衣,十分蒼老,低著頭混在人群中。

反右運動結束後,張東蓀被迫從北大校園搬到北大東門外一座大雜院裏,在這裏迎來了自己的八十壽辰。第二年文革開始,張東蓀被抄家。據他的孫子張飴慈回憶:「兇徒前來翻抄的時候,祖父站在一旁一動不動。罵他反共、反革命,他任憑他們罵去。唯當那些人罵他『漢奸』,八十一歲的老人猛撲過去,用頭撞他們,要和他們拼命。」

1968年,82歲高齡的張東蓀被投入秦城監獄。他的長子張宗炳受牽連在同一天被捕。張宗炳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生物學博士,著名昆蟲學家。在獄中精神錯亂。

而張東蓀的次子張宗燧是英國劍橋大學數學博士、著名物理學家,文革中不堪凌辱,1969年在中關村宿舍自殺。三子張宗穎是日本早稻田大學化學博士,1966年與妻子呂乃樸在被「鬥爭」後一同自殺。兩個孫子張鶴慈(張宗炳子)、張佑慈(張宗穎子)都在文革中被判重刑,關押勞改10多年。

1973年,88歲的張東蓀在秦城監獄病逝。無論是當年贊成過他,或是批判過他的知名知識份子,很多也都在瘋狂的年代隕落,更不用說那些默默無聞的中小知識份子。而時至今日,和張東蓀同樣持有「政治民主化」、「軍隊國家化」見解的知識份子,仍然難以免除噤聲的恐懼。

編輯/尚燕 後製/ 周天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