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這些字眼的葯「相衝」 千萬別同時服用

【新唐人2017年01月11日訊】出現感冒、腹瀉,你可能會到藥店買些中成藥扛一扛,但是有這些字眼的藥物會「相衝」,千萬別一起吃。

散風寒與疏風熱

不少患者覺得中成藥「完全沒有副作用」,將幾種混合著吃掉,認為這樣會好得更快。大致來說,中醫認為,感冒可分為風熱感冒和風寒感冒等。

風熱感冒以頭痛、咽喉腫痛、發熱急重、咳嗽、痰黏或黃、鼻塞流黃涕、口渴等熱性癥狀為主,宜服用具有疏風清熱功效的藥物,如桑菊感冒顆粒、雙黃連口服液、蓮花清瘟膠囊等。

風寒感冒以打噴嚏、流清涕、頭痛、身痛、怕冷、咳嗽、吐稀白痰等寒性癥狀為主,宜服用具有疏風散寒功效的藥物,如感冒清熱顆粒、表實感冒顆粒、九味羌活丸等更為有效。

一般而言,兩類藥物不能相互替代,也不宜聯用,否則可能因為「寒熱相衝」而讓癥狀加重,或延緩感冒恢復。

當然,感冒病情變化快,最初的風寒感冒也有可能很快入里化熱,出現熱證表現,這時就需要調整用藥;或者是風寒感冒,但咽痛比較明顯,也需要有主有次聯合用藥。但這些特殊情況使用前,一定要諮詢醫生或藥師。

解表與滋補

感冒藥中的「解表」功效和「滋補」功效的中藥也「相衝」。簡單來說,感冒在中醫理論中稱為表證,一般情況下,發散解表是治療感冒的主要措施。

如果此時服用補中益氣丸、附子理中丸、人蔘歸脾丸等具有滋補功效的中藥或中成藥,就會阻礙病邪被「發散」出去,甚至會加重發熱的癥狀,導致恢復得更慢。

此外,滋補性中藥本身可能還會「助邪」。通俗地說,就是補了邪氣而不是正氣,這也可能讓病情加重。所以,兩者不宜一起服用。

體虛感冒的患者,或者老年人感冒時,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選擇扶正解表類中成藥,包括表虛感冒顆粒、參蘇丸等。

但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補虛中藥的選擇、用量都需要謹慎考慮,不代表聯用一個純補虛的中成藥就能解決。所以,一般人感冒時,或者說「虛」象並不明顯的患者,還是應該按照說明書的規定,在服用感冒藥時不宜聯用補虛葯。

溫中止瀉與清熱止瀉

除了感冒,在腹瀉的治療上,也需要在分清病證後用藥,別將「相衝」的藥物一起吃。譬如腹瀉常分為虛寒型腹瀉和濕熱型腹瀉等證型。

一般來說,虛寒型腹瀉的患者常出現腹痛、腹瀉,且大便清稀,同時肚子發涼、發脹,時常伴頭暈、胸悶等癥狀,治療是採用具有溫中止瀉功效的藥物如附子理中丸、溫胃舒顆粒、丁桂兒臍貼等。

而濕熱型腹瀉的患者常出現大便黏稠或伴有黏液,肛門有痛灼感,時常有口苦、口中發黏等癥狀,治療則需要採用清熱止瀉的方法,患者可服用香連丸、兒瀉停膠囊等葯。

如果擅自將清熱止瀉與溫中止瀉的藥物聯用,會「火上澆油」影響病情。

溫燥化痰與清熱化痰

痰多、咳嗽,是不少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大家在止咳前可以先看痰,一般來說,急支糖漿、強力枇杷露、小兒肺熱咳喘顆粒等清熱化痰類的藥物,多用於治療咳嗽伴有黃痰的;而通宣理肺丸、橘紅痰咳液、杏蘇止咳糖漿等溫燥化痰的葯,用於治療咳嗽伴白痰的較多。

在選擇時,要明確辨證後選葯,如果只是為了止咳而服用一大堆止咳藥的話,很可能見效很慢,癥狀遷延難愈。

因此,在治療感冒、咳嗽、腹瀉等輕症疾病時,要分清藥性,盡量避免出現藥物「對戰」的情況,不明白時一定要諮詢醫生和藥師。需要注意的是,對於複雜的病證,建議及時就醫診治。

——轉自《希望之聲》

(責任編輯:任浩)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