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向習近平提出史上最大膽樓市去庫存建議

【新唐人2016年03月01日訊】(新唐人記者藍采詳綜合報導)目前,如何消化大陸房市天量庫存,已成為是習近平、李克強新一屆政局的「生死攸關」問題之一。對此,有學者提出4點建議,其中重點涉及產權回歸的問題。因這些建議直接觸及中共政治制度的根本,有分析認為,主政者能否採納,取決於超強的政治和道德勇氣。

近期,在「貨幣寬鬆」,「減稅」,「降低非限購地區的首付標準」等經濟手段和政策推動下,中國大陸一線和強二線城市房地產業出現「回暖」的景像。但業界觀察發現,庫存最嚴重的三四線城市及其以下地區的樓市,卻仍如死水般不見微瀾。

3月1日,大陸獨立學者童大煥撰文分析,出現以上現像,是當局的經濟手段和政策推動,使資金迅速到一二線城市集中,形成「抱團取暖」的結果;而對購買力低下的三四線城市及以下地區,卻無濟於事。

童大煥認為,在其他行業產能全面過剩背景下,只有房地產才能救中國金融和中國經濟。房地產的安危不僅關係到實體經濟和就業,還直接關係到金融安危。今天的房地產去庫存和中國經濟生死攸關,樓市非救不可。

怎麼救三四線以下庫存房地產?童大煥給出4條建議:1,大幅度降低首付標準,在非省會和副省會以下城市購買首套房、二套房者,都給予10%的首付待遇。2,大幅度延長貸款年限,減輕購房者月供壓力。可以直接將貸款年限延長到70歲。3,大幅度降低二手房交易稅費。4,改變現有的農村土地和房屋制度,使土地和農房可以自由交易。

文章認為,改變農村土地和房屋制度,將產權歸還給農民極為重要,可以說是徹底解決房地產庫存問題的根本。一旦農村土地和房屋可以自由交易,不但城市的部分先進生產力可以進駐或者一部分時間回到農村;而且農村的進城人口可以獲得進城安家或創業的第一筆首付或創業資本。一旦整個資本流通的渠道打開,社會經濟活力大增,地方債和金融風險將大幅度降低。

中共「共產」理論制度是禍根

童大煥還援引秘魯著名的自由市場經濟學家赫爾南多·德·索托的研究指出,產權是一個國家經濟的生命力源泉,能否在法律上承認社會大多數成員的房地產所有權,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決定著一個落後的國家能否真正地實現經濟起飛。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沒有產權的房地產,不能夠在市場中流通,變成了沒有活力的「死資本」。德·索托認為,窮國和窮人之所以窮,根子在於「死資本」。

大紀元系列社論《九評共產黨》詳細論述了中國農民失去土地和房屋產權的過程。中共建政僅3個月,就著手在全國全面開展土地改革。用「耕者有其田」的口號,鼓動無田的農民鬥爭有田的農民,不勞而獲、強取豪奪、為所慾為的政策使少數農民得到實惠。

但對於分得土地的農民來講,「耕者有其田」的好景並不長久。不到兩年,共產黨就開始了一系列強加在農民身上的運動: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在批判「小腳女人」的緊鑼密鼓中年年加碼,要農民「跑步」進入社會主義。

在全國實行糧、棉、油統購統銷,把全國主要農業產品排斥在市場交流之外。更增加了戶籍制度,不許農民進城工作居住。有農村戶口的人不能去國家糧店買糧,子女也不能進城上學。農民的子女只能再做農民。從此,中國3億6千萬農村戶口持有者成為中國社會的二等公民。

2015年有外媒報導,中共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土地財政」讓地方政府可以大力發展經濟,是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之一,因為土地財政約佔地方政府預算約60%至70%。

有觀點認為,中共現在的土地財政,其實是倒賣土地的財政,即城市化擴張需要土地,政府徵收土地改變性質,再高價賣給開發商,從而形成政府的重要收入。因此,各地政府強徵農民土地事件層出不窮。

英國媒體分析,中國經濟是否能夠再創新的活力,取決於土地改革、制度改革的成敗。《經濟學人》曾發表文章說,這場革命將極為「深刻且得人心」。問題在於習近平能否降服反對陣營。

責任編輯:曲銘

相關視頻 【微視頻】中國刺激經濟 由股市轉進房市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