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分析:中國經濟面臨終極三難

【新唐人2016年01月20日訊】(新唐人記者何雅婷綜合報導)日前,中共國家統計局公佈2015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核算結果,稱2015年的GDP比上一年增長6.9%。有英國經濟學者發文稱,中共官方公佈的這個GDP增長數據「充滿諷刺」,並分析指,當前的中國經濟實際上正面臨着經濟學上的所謂「終極三難」

中共國家統計局網站1月19日發文稱:經初步核算,2015年,國內全年生產總值達676708億元,按可比价格計算,比上一年度增長6.9%,與預定的全年目標相符合。報導並稱,2015年國民經濟仍運行在合理區間。

20日,英國《泰晤士報》刊登英國天空新聞臺(Sky News)經濟主編艾德•康威的評論說,2015年中國經濟接近7%的增長「充滿諷刺」,就在一、兩年前多數經濟學家還確信中國有能力控制自身經濟,而今天的實際情況卻不是那麼回事。

英國BBC中文網報導,艾德•康威在這篇文章中分析說,中共應該得到的「頭號教訓」是,沒有國家能夠在控制利率和幣值的同時擁有資本的自由流動。

文章表示,多年來中國經濟依賴信貸來推動危機後的繁榮,但歷史的教訓顯示,「這很難有好的結局:最好的結果是日本那樣的經濟停滯,最差的結局是全面崩潰。」

文章認為,當前的中國經濟正面臨着「三難」,這個經濟學上不可突破的黃金規則。也就是說,一個政府如果想要在控制國內貨幣政策、保持匯率穩定的同時,又保持資本的自由出入國境,這是不可能實現的。

文章具體分析稱,最近6個月北京開始讓人民幣與美元鬆綁,但同時中共政府也在應付經濟增長放緩,從一個貨幣制度轉向另一個貨幣制度使其陷入棘手境地,除非取消爲人民幣鬆綁的計劃。因為「中國不能在通過低利率支持掙扎的家庭的同時,阻止資本離開國境」—這就是終極三難的無情邏輯。

此前,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國際投資室主任張鳴曾發文談論中國面對的「三難選擇」的問題。

文章認為,中共政府除了在「固定匯率制度」、「資本自由流動」與「獨立的貨幣政策」這三個目標中不得不放棄一個的「傳統的老三難」外,在當前國內外形勢下,中共央行實際上還面臨着一個新的「三難選擇」,即很難同時實現穩增長、國際化與控風險這三大目標。

文章分析稱,目前央行在穩增長、國際化與防風險三大目標之間存在多重衝突:

第一,爲了穩增長,央行既需要進一步降息降準,又需要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適度貶值。然而,繼續降息降準可能導致短期資本加劇外流,這可能影響到控風險。此外,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貶值又可能遭致美國政府反對,從而影響國際化。

第二,爲了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央行一方面需要改革匯率形成機製,另一方面需要穩定即期匯率,這兩方面訴求意味着央行在當前必須持續大規模干預外匯市場,而這種逆市干預的做法既會造成人民幣有效匯率的進一步升值,從而影響保增長,又會導致中國外匯儲備不斷縮水,從而降低防範風險的能力。

第三,爲了防風險,如果央行加大對短期資本流動的監測與管理,這似乎與自己承諾的資本賬戶加快開放背道而馳;如果央行試圖抑制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貶值幅度,則意味着人民幣匯率形成機製改革可能再度停滯,也可能與央行保增長的職能發生衝突。

責任編輯:文謹

相關視頻:【禁闻】人民币汇率暴跌 或倒逼政改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