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北大清華招生罵戰的無聊和無奈

2015年各省的高考成績陸續出爐,高校的招生工作也逐步展開。作為中國最頂尖的兩所大學,清華北大的招生組使出了「渾身解數」搶奪高分考生。前兩天,在廣東執信中學,為「爭搶」該校全省高考理科前十的高三14班學生葉彤,北京大學的兩名招生老師與清華大學的招生老師就發生了拉扯。而6月28日,北大和清華的四川招生組在微博上掀起了罵戰,互指對方砸錢搶自己的新生。隨後,相關微博被刪除。

這樣的招生罵戰,實在太無聊,但也暴露高校招生的無奈。由於在集中錄取階段,大學沒有招生自主權,加之高考投檔、錄取是按學生考分,因此,分數成為評價學生優秀與否的唯一標準,而要招收到「優秀」學生,學校招生人員就要說服學生填志願。要讓高校招生競爭大氣起來,唯有推進自主招生改革。對於高考高分學生,包括北大、清華大學在內的學校,早已意識到,高分並不能反映一個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並在自主招生中,探索多元評價體系,可是,在高考集中錄取階段,大學卻為了搶狀元,不擇手段,這不是很分裂嗎?在美國,一名SAT滿分獲得者,在申請名校時,可能因其他能力和素質的不足,而不被錄取,可我國大學,則把高分和高素質簡單等同起來。大學吸引學生的手段,也上不了檯面,尤其是在宣傳時,詆毀其他學校,真正有本事的競爭,是用教育質量和教育服務,而不是用各種手段。大學在詆毀另一所大學時,也在貶低自己,更整體傷害教育形象。比如,一校指責另一校,錄取到某一專業的承諾不靠譜,那本校的承諾就靠譜嗎?在目前的高考錄取制度下,任何一所學校,都是不能做出招生承諾的,學校的錄取結果要由報考學生的情況決定。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大學招生競爭,還會故意歪曲高考錄取政策,比如,對於平行志願填報,有學校要求考生把本校填報在A志願,否則不被錄取,而其實,平行志願,只要正常投檔,A、B、C、D都是第一志願。當然,大學採取這些手段,也有諸多無奈,對於一線招生人員來說,更是如此。在目前的集中錄取制度之下,大學並無自主招生的權力,因此,不可能承諾學生錄取,而自主招生權本是學校辦學的核心權力。在美國,大學發給學生錄取通知書,並承諾給多少獎學金,一名學生可獲多張錄取通知書再根據錄取學校、專業、獎學金做出選擇,是學校的正常招生模式,但在我國,大學發給學校所謂預錄取通知書,和承諾給多少獎學金,是違規的。另外,雖然明知分數並不能全面評價一名學生,但是,我國高考集中錄取階段,就是按學生分數評價、錄取學生。近年來,還有一些機構對大學錄取分數進行排行。在這樣的錄取制度和評價體系中,有多少大學不把錄取分數放在眼裡?近年來,我國在推進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可是,由於目前的自主招生名額有限,且和集中錄取嫁接在一起,因此,就連自主招生也沒有擺脫分數標準,所有大學都特別在意集中錄取階段的學生志願填報,以及大學最終錄取的高分段人數、錄取分數線。在大學辦學者眼裡,錄取分數是重要的辦學政績,如果分數線下降,就無法向師生、校友交代,因此,大學對一線招生人員是下了任務書的,為提升分數線,招生人員也就拼了。錄取分數線競爭,讓招生人員不敢怠慢,按照現在的錄取制度,北大、清華要確保錄取分數領先,必須盯住每一個學生,萬一有一名學生被挖走,錄取分數就可能拉低,因此,學校會互相指責挖自己的人,而在未被錄取前何來挖自己的學生一說?在焦慮的人盯人招生中,失態也就難以避免。要高的錄取分,學校無法自主錄取,拚命說服並確保高分學生報考本校,防止他校「策反」,招生暗戰就這樣上演。這和有的二三本院校拚命搶生源的目的是不一樣的,二三本院校搶生源,是為了生存,而名校搶高分生源,是捍衛「江湖地位」,都具有很強的功利性。有輿論認為,大學搶高分生源,也是為提高辦學質量,但進一步分析大學的教育教學,就不難發現,大學的招生和培養並不銜接,招生的分數,和教學中的名師數一樣,都是為學校的辦學政績服務,辦學的內涵和實質經不起追究。教育部三番五次強調大學要重視人才培養,但我國大學,尤其是部分985、211院校,存在比較嚴重的輕教學,重研究的傾向,很多大學生對大學人才培養嚴重不滿。大學要不這麼無聊、無奈的搶生源,首先,需要改革目前的高考錄取制度,加快推進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切實建立多元評價體系,如沒有高校自主招生,就不可能建立多元評價體系,只能用分數選人,就是無聊與無奈的選擇。其次,必須調整對大學的評價,目前對大學的評價,都是一些外部顯性指標,諸如錄取分數、論文數、經費數、成果數,這是嚴重的功利導向。對大學的辦學,要關注品質和內涵,包括學生滿意度、教育資源利用率等。實現這樣的評價,就要推進教育管理和評價改革。必須意識到,強調分數的高考錄取制度和強調政績的辦學政績觀,讓大學辦學者的理念,越來越簡單,就是招高分學生,且不擇手段。這不是辦一流大學應該有的理念,而會與一流大學漸行漸遠。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