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細胞是殺不死的」醫生的醫生告訴你疾病的真相

【新唐人2014年11月29日訊】(新唐人記者籃彩詳報導)大多數人都希望能夠健康長壽,但對於癌症的治療,從事醫學病理研究30年的知名專家卻提出不同的看法,他告訴人們:「癌細胞是殺不死的」

日前,海外中文媒體轉載了病理專家紀小龍刊登在《燃燈雜誌》的一篇文章。

紀小龍說,他們用一台可以放大一千倍顯微鏡,看病人身體里的細胞變成什麼樣子,從本質上來認識疾病。因為每天幹的活,都是給醫院里每一個科的醫生回答問題,所以在醫學界被喻為「醫生的醫生」。

作為全軍解剖學組織胚胎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抗癌協會淋巴瘤委員會委員、全國全軍及北京市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專家,紀小龍每年在病理會診中解決疑難、關鍵診斷1000例以上。他現在的職稱是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癌細胞是殺不死的

紀小龍在文中介紹,他對癌症的興趣,從70年代上學時候就開始了,到現在已經30多年了。他認為,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都用來鼓搗癌症,總能鼓搗出名堂來吧!1978年第一屆招收研究生,他就直奔著癌症去了。

結果搞了半天,發現原來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每個新方法一出來,他就去鼓搗一陣,最後一個個都破滅了。

他感覺最悲慘的就是:送進來一個十幾歲的中學生,已經全身轉移、擴散了,他還不明白,還想回去上學。

他去查房的時候,這個小朋友就問:「爺爺,我什麼時候能夠上學啊?」

「我怎麼回答?我如實告訴他?面對這麼幼小的一個生命,我怎麼能說得出來?我如果隱瞞,等這個孩子到了最後階段,就會知道我是在說假話,我再去看他,他還能信任我嗎?」

紀小龍說,中晚期的時候,你去治療癌細胞,想把癌細胞殺死,這個思路是錯的。癌細胞是殺不死的!

紀小龍指出,不要指望通過醫學的辦法,來解決癌症問題。他打了個比方:任何癌症,就像一個種子,人的身體就是一片土壤。這個種子冒芽不冒芽,長大不長大,完全取決於土壤,而不是取決於種子。種子再好,土壤不適合,它決不會長出來。怎麼改善這個土壤?這是現在研究的課題。

提倡健康體檢

紀小龍說,早期的癌要治好很簡單,問題是怎麼發現。

他指出,我們有責任早期發現腫瘤、早期治療。「如果是晚期,我建議針對生存質量去努力,減輕痛苦,延長生命。針對晚期癌症的治療不需要做,因為沒有用。」

他舉例說,傅彪最後也到他那裡去看病,傅是肝癌。

肝癌多數都經歷了乙肝、丙肝,然後是肝硬化,第三步到肝癌。細胞變成癌要5到10年!肝臟受到攻擊,1個變2個、2個變4個,像小芽冒出來一樣,然後一點一點長大。你每過半年查一次的話,它決不會長成兩三公分的癌!只要提前治,在兩三公分以前,肝癌都可以手到病除。

他說,像傅彪這樣的案例,如果提前診治,不是老說工作忙,是完全有辦法挽回的。但是傅彪找到他的時候,已經沒辦法控制了。

傅彪的肝臟切下來,他看到太晚了,不可能再活下去。他的癌細胞像散芝麻一樣,在肝臟里鋪天蓋地到處都是。

有人說換肝就可以了。紀小龍解釋道:癌細胞很聰明,肝癌細胞最適合生長的環境是肝臟,肝臟裏面長滿了,它就跑別的地方去了,等你換了一個好肝,四面八方的肝癌細胞都回來了!沒有用的!

作為醫生,紀小龍給自己只打20分。他說,有三分之一的病醫生無能為力,有三分之一的病是病人自己好的,醫學只解決三分之一的病。

而這三分之一的病,他說他也不可能解決那麼多。做醫生這麼多年,他有一種感慨:醫生永遠是無奈的,因為他每天都面臨著失敗。

最好的保健就是順其自然。紀小龍建議,不要過分強調外因的作用,而是按照自己本身生命運動的規律,去做好每一天的事情。

小孩、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各有各的規律,各有各的自然之道。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