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思:日本人獲諾貝爾獎真正絕巧解密

眾所周知,日本人近年在攀登科學高峰方面遠勝中國人一籌。尤其是在需要很多智慧的物理學及化學拿到很多的諾貝爾獎。至此,已有22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除兩名文學獎和一名和平獎之外,自然科學獎項佔了19人,大部分是土生土長(或有留學經歷),並在本土獲獎,讓人唏噓。初步觀察日本人不一定比中國人聰明,他們的智商(IQ)最多與吾等華人打個平手。他們何以能夠遠超過華裔以及其他亞裔,成東方傲龍,鶴立雞群,另成一類?

由於本人與日本人有近距離的接觸,深有感觸。根據我自己的觀察和分析,總結如下分六個方面論述,前三個與人素質有關,後三點與國家的政策導向有聯繫。找一找那些最為重要的原因,與人的素質、文化傳統關係極大;儘管不能排除國家的實力,教育積累,和政府的政策導向,經費投入的重要作用。

1:勤奮,超過頭懸樑錐刺股。他們中的優秀科學家,非常投入,刻苦地鑽研,為事業持之以恆的奮鬥,那種執著除了德國人外還沒有幾個民族可以與之抗衡。所以,德國人和日本人有很大的相似性。1900到至1945年間,德國人拿到了五分之一的諾貝爾物理獎,三分之一的化學獎。一些對人類歷史影響很大的發明和理論都是德國人完成的,比如合成氨,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二戰後的近幾十年美國鋒芒畢露,遙遙領先。不要忘記,美國人以歐洲移民(包括猶太裔)為主體。日本人認為有希望干成的大事,一定要干,不吃不喝不睡,也要拿下。聽到的故事是為了搶發表一個基因順序,有個實驗室全面動員,日以繼夜連續作戰兩個禮拜,完成了任務。

2:認真,一就是一不是二。嚴肅認真,把問題搞清楚為止,切忌似是而非、淺嘗輒止。生物醫學實驗耗時間多,他們搞不出來就不願回家,哪怕夜深人靜,甚至通宵達旦,也毫無怨言。日本人的認真也是可能只有德國人才能可以和他們拚一拚。我認為這可能是日本人更重要的特質,甚至比第一點(勤奮)更為重要的素質。難道我們華人不刻苦,我們亞洲人(日韓華)基本上把實驗室的苦鬥獎包攬了。但是我們還沒有他們日本人那麼較勁,認真。因此我們還不能取得原創性的成果,裡程碑似的發明。

3:土壤或文化傳統。即日本人賴以生存和奮鬥的優良環境。他們學習帶著興趣,充滿熱情,從小與大自然交友,培養了極大的好奇心和讀書熱情。家長是因勢利導的培養。回頭看看我們親愛的華裔父母們,尤其是虎媽們吧,我們爭的是高分,名校,出名或掙大錢。是的,我們對子女充滿希望,甚至於望子成龍,或恨鐵不成鋼。但是往往忽略培養優良的品質,對生活的熱愛,扼殺創造性,對科學事業的熱愛。因此,可以讀名校,可以出名成家,但是成不了卓越人才。由於不注意培育創造力,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大部分中國科學家的研究還是步人家的後塵,缺乏突破創新。

4:經濟工業發展情況和人民富裕程度。其實這是相當重要的。日本人在二戰後,靠美國大力支持扶持,迅速的恢復國力大力發展汽車和電器工業,賺了許多美國人的銀子。目前中國在復興,也有似於上世紀70-80年代的日本,那時他們小日本也似乎離諾貝爾獎很遙遠(已經誕生但沒有今天這樣如履平地-今年包攬物理獎)。所以只要加強我們國家的科研投入,改革教育方法,我們在20-30年後會有一個科研成果收穫期。希望大家愛護生命,爭取再活30年,有幸看看中國大量收穫炸藥獎吧。

5:注重基礎學科的研究。早稻田大學創造理工學研究科教授森康晃說,早在明治維新前的江戶時代,日本就重視基礎研究,並培育了大量的人才。在數學等領域卻一直在進行獨自研究,而且通過通商的荷蘭接觸了西方近代科學。因此知識的長期積累,並非一朝一夕。諾貝爾獎獲得者全都是國立大學畢業,很多人還獲得了博士學位,屬於研究型大學。中國有點急功近利,應用為主,應該改變這種狀況。

6:保證科研經費。二戰後,日本以科技作為立國之本,舉全國之力投巨資進行科技創新。作為文部科學省外圍機構的「日本學術振興會」負責制定具體科學研究項目的,其掌管的「科學研究費」是日本最大規模的競爭性申請類科研費,占日本政府全部競爭性科研費的六成以上,是當前日本科研經費最重要的來源之一。

日本科學家,好比一粒粒好種子幸運的落在肥沃充滿陽光雨露的土壤裡。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