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為什麼中國人與諾貝爾科學獎無緣?

本年度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物理、化學獎、文學獎與和平獎已經揭曉。在今年的獲獎者中,有英國人、美國人、挪威人、德國人、法國人、日本人、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中國人再度榜上無名!一個引人注目的事實是,在過去114年的獲獎者名單中,除了兩位和平獎獲獎者和一位文學獎獲獎者之外,中國人至今與科學獎無緣。個中的原因,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

中國佔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中國人的智商似乎也並不低於其他族類,按理說,中國人應該有五分之一的幾率為世界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摘取諾貝爾科學獎的桂冠。考慮到人口的「規模效應」,這個幾率似乎還應該更高些。但是,為什麼在世界科學的最高榮譽獎項上,中國人交出來的答案如此地令人汗顏?

有人解釋,上個世紀的前半段,中國積貧積弱,一直遭受內戰和外敵侵略的困擾,缺乏科學發展的必要社會環境。但是,共產黨執政已經六十五年,中國已經有三代科學家們沒有遭受戰亂的干擾,而且改革開放也已經有三十六年之久,其間想世界發達國家派出了大量的留學生,有不少也已經學成歸國,為什麼中國人還是與諾貝爾科學獎無緣?

仔細分析與中國有關的科學獲獎人名單,還有一個現象令人無法忽視:在那些華裔外籍的獲獎人中,有四位曾經在共產黨執政以前的中國大陸讀過中學或大學,有兩位曾經在台灣和香港讀過中學或大學,他們最終由於在美國學府的研究而獲獎的。但是,只要是在「社會主義新中國」的中學和大學浸潤過的人,即使最後到美國的高等學府去深造,也仍然與諾貝爾獎無緣。

有人說,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對中國人有偏見。本人不是科學家,沒有資格去對獲獎者們的成就與中國傑出科學家的成就進行對比;但是作為一個經濟學者,那些獲獎的經濟學家們的研究成果,顯然是中國經濟學者所無法比肩的。我相信,諾貝爾獎作為一個受到科學界尊崇的世界大獎,更考慮到其涵蓋廣泛的提名機制和嚴格的評選機制,所謂的「偏見說」這一解釋很難服眾。

在我看來,造成中國科學家與諾貝爾獎無緣的直接原因,是中國現有科技體制的問題。中國目前的科技和高等教育體制不是以科學家為本位,而是以官員為本位。無論是在資源分配還是社會地位上,這個體制都在引導著科學家朝官本位的方向走。這種做法為科學家的研究設置了障礙,同時也將不少「現實」的科學家引向官場。

當然,中國科學發現的落伍,還有更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國現有的社會和政治制度對人的創造性的扼殺。從小學起,中國的孩子們便被教育要服從,不僅行動上要服從,思想上也要服從。任何的不服從,都會收到歧視甚至懲罰。在這樣的制度下,中國人的聰明都用在如何得到權威的認可上,而不是用在創造性地探索與眾不同的道路上。

中國共產黨的本意是要通過對思想的控制,來維護自己在政治上的壟斷地位。但是,這種思想控制已經成為了中國教育的一種範式,服從控制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一種生活方式,科學家是在社會中成長的,一旦形成了這樣一種自我約束、尋求權威認可的思維方式,他們的創造性便已經死亡,他們只能夠在別人的研究成果後跟從。

從一九四九年算起,這種共產黨主導的極權體制下的以服從權威為特徵的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經重創了至少三代中國青少年的創造精神,已經和將要影響整整三代中國的科學家們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成果。我希望中國人能夠有機會重拾創造精神,在文明層面贏得世界的尊重。

文章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