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破空:王張會 台灣與狼共舞?

【新唐人2014年2月19日訊】2014年2月中旬,臺灣陸委會主委王鬱琦與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南京會談。據稱,這是自1949年以來,兩岸政府最高級別官員的正式會談,具有破冰的歷史意義。

表面上,兩人談判的內容,僅限於事務性,諸如互設辦事處、陸生台生醫療健保、國際經濟合作等。意在低調入題,避免政治糾紛。但隨後在上海舉行的閉門會談中,是否涉及政治議題?則不得而知。「王張會」結束後,大陸稱「達成積極共識」,但雙方都未披露「共識」內容。

王張會」,再次彰顯兩岸日益走近的趨勢。但,兩岸走近,是北京逼迫的結果。中共自恃武力和財力,擺出一副贏家通吃的暴發戶嘴臉,妄自設定兩岸議程;更以大欺小,對臺灣連年進逼,連哄帶嚇。臺灣不得不談、不得不走近,本身帶有屈辱的味道。

「王張會」在南京舉行,也有說不清的滋味。那裏曾是中華民國的首都,後來淪陷於共產黨。「王張會」亮相南京,究竟是共產黨誇耀勝利?還是國民黨承認失敗?抑或,國民黨宣示某種「光復」?-精神層面的光復。

聯想到2010年,兩岸簽訂ECFA(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選擇在重慶,那裏,曾經是國共和談的地方,當時,共產黨耍盡欺騙手段,邊談邊打,假談真打,蔣介石與毛澤東談判四十一天,共軍竟搶奪國軍城池超過兩百多座。國共所簽《雙十協定》,彷如正話反說,反倒成為一份「內戰宣言」,隨後全面開打。時隔六十多年,又在重慶談判,共產黨再度色誘國民黨?吊詭的是,號稱「對臺灣讓利」的ECFA簽訂後,臺灣經濟並無起色,反而持續低迷。經濟不振,成為馬英九政府的硬傷。

避免政治議題的「王張會」,其實暗含一項具體的政治議題,那便是,為未來「馬習會」鋪路。北京和臺北的當權者,都有意在馬英九任內,實現馬英九與習近平的直接會見。但北京拒絕在APEC會議上展示「馬習會」,不願在國際場合演出兩岸首腦會,等於拒絕接受兩岸對等。

馬英九的任期,還有兩年半,據說,馬正在謀求自己的「歷史定位」,急於在任內實現「馬習會」,並想藉此逆轉自己低於一成的民意支持。

正當而正確地謀求歷史定位,需要摒棄私心。作為臺灣人民選出的總統,馬英九須站在臺灣人民的立場,捍衛臺灣尊嚴,堅守主權在民的正義;而與中國大陸打交道,馬英九須與中國人民站在一起,而不是與中華民族利益的最大損害者、剝奪中國民眾基本人權的中共獨裁者站在一起。即便與中共對話,也應該肩負一個基本使命:促使中共棄惡從善,促進中國民主化,讓中國政治,最終惠於中國人民。

臺灣雖小,中國雖大,如果臺灣願意,完全可以對中國的未來變遷起到杠杆作用,這不僅僅是物理學上的杠杆原理,也是社會學上的杠杆原理。

臺面上的「王張會」,我們沒有聽到民主與憲政的聲音;但王郁琦在南京大學的演講,弘揚民主價值,卻可圈可點。他說:「民主政治雖然不完美,實行上也不是沒有缺點,但是臺灣因為實施民主政治,讓官員因為受到監督而不敢濫權舞弊,這正是我們引以為傲的生活方式。」深陷腐敗泥潭的中共利益集團,能否品出個中滋味?

王郁琦援引前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前身)校長羅家倫的話說:「改革一個社會,並不是以私人的利益、勝負為定位,而是一項大仁、大義、大勇的事業,並且需要一種偉大的同情心。」其中弦音,無疑是對習近平的直接敲打。

談到「中華民族復興」,王告誡中共:「臺灣民眾在這個過程中希望看到的,有三點:第一,要發展的不只是軍事強權,而是以王道精神,促進周邊區域的和平;第二,要增進的不只是經濟發展,而是以人本精神,創造富而好禮的社會;第三,要讓中華文化發揮嶄新的創意,以軟實力影響全世界。」暗指,中共以霸權面目,傲慢對待周邊弱小國家,四面樹敵,失道;又以橫蠻嘴臉,鉗制自己的人民,製造仇恨社會,失德。

事實上,「王張會」登場前夕,中共就上演了一出野蠻、無禮且失智的歹戲:拒絕《蘋果日報》和自由亞洲電臺採訪「王張會」。這種選擇性排斥,擺明一副強盜邏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兩岸尚未統一,北京已經如此明目張膽地,在兩岸交流與對話過程中,大刀砍殺新聞自由;推理下去,如果兩岸統一,臺灣落入中共掌控之後,臺灣的民主與自由,豈不遭逢大劫大難?

按理,為了捍衛新聞自由,王郁琦應退席抗議;但馬政府委曲求全,王郁琦依然前往,等於向新聞自由的屠夫輸誠。若不是有王在南京大學談民主那一節,這次會談,就幾乎淪為對獨裁者的投降之旅。

近些年,臺北與北京過於套近,與國際潮流背道而馳,客觀上,恐有為獨裁者背書、給共產黨臉上貼金之嫌。當周邊國家盡都對中共避之猶恐不及,當文明世界加緊圍堵北京,唯獨臺灣,隻身涉險,與狼共舞,仿佛對周邊態勢、國際形勢的演變蒙然不知、渾然不覺?只埋頭拉車、不抬頭看路?這讓美國、日本、其他周邊國家、及整個文明世界看在眼裏,臺灣的形象,豈止矮了半截?

(2014年2月18日)

文章來源:作者提供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