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近乎失傳的西藏繪畫工藝 – 唐卡

【新唐人2014年01月3日訊】「唐卡」是藏語,意為用彩緞織物裝裱成的捲軸畫。唐卡藝術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中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唐卡繪畫藝術是西藏文化的奇葩,千余年來影響深遠。

唐卡的繪製極為複雜,用料極其考究,顏料全為天然礦植物原料。唐卡色澤艷麗、經久不退,具有濃郁的雪域風格。一般在布面和紙面上繪製,而更高級的有珍珠唐卡、彩繪、刺繡、織錦、緙絲、提花、貼花和寶石綴制等約十余種。彩繪的唐卡顏料以金粉、銀粉、硃砂、雄黃等礦物顏料為主,也有用植物顏料相配的。

松贊干布用鼻血繪製第一幅唐卡

據《大昭寺志》記載: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在一次神示后,用自己的鼻血繪製了《白拉姆》像,由文成公主親手裝幀。這就是藏民族的第一幅唐卡。五世達賴喇嘛在其《釋迦佛像記.水晶寶鏡》中也明確的記載了此事。在公元7世紀到8世紀,唐卡開始了緩慢的發展。

唐卡的起源歷史悠久,從公元7世紀有文字記載唐卡至今已經有1300年多的歷史,唐卡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歷了盛衰,融合,傳承后,從地域上形成了四大主流畫派。即:衛藏地區(西藏自治區)的勉唐畫派,康巴地區(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為中心、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的噶瑪噶孜畫派,安多地區(青海地區)的熱貢畫派和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的青直畫派。

現存唐卡除有少數宋元時期的作品外,大多都是五世達賴羅桑嘉措時的集體作品。在內容上多為西藏宗教、歷史、文化等,凝聚著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寄託著藏族人民對佛祖的無可比擬的情感和對雪域家鄉的無限熱愛。

唐卡中最常見的是宗教畫佛像,一般中心位置是主要人物,從畫面上角開始,圍繞著中心人物,按順時針方向,與中心人物有關的人物、活動場所或故事布滿一周。每軸唐卡畫一般描繪一個比較完整的故事。畫面的景物隨故事情節的需要而變化,不受歷史、時間、空間的限制。畫面人物不受遠近透視關係的影響,安排得生動活潑,把整個畫面統一在一個大的基調上,使構圖很完整。有的唐卡面積可達幾十甚至上百平方米,構圖很完整,十分壯觀。 由於這些工匠們的畫風質樸,色調協調,造型生動,內容多以佛像和經變故事為主,所以深受各個藏傳佛教寺廟的歡迎,紛紛請去為佛堂等處作畫裝飾。

貼花唐卡是用各色彩緞,剪裁成各種人物和圖形,粘貼在織物上。緙絲唐卡是用「通經斷緯」的方法,用各色緯線僅於強烈的裝飾性。有的還在五彩繽紛的花紋上,把珠玉寶石用金絲綴于其間,珠聯璧合,金彩輝映,格外地顯得燦爛奪目。

緙絲是中國特有的將繪畫移植于絲織品上的特種工藝品。這些織物唐卡,質地緊密而厚實、構圖嚴謹、花紋精緻、色彩絢麗。西藏的織物唐卡多是內地特製的,其中尤以明代永樂、成化年間傳到西藏的為多,後來西藏本地也能生產刺繡和貼花一類的織物唐卡了。

印刷唐卡有兩種,一種是滿幅套色印刷后裝裱的,還有一種是先將畫好的圖像刻成雕板,用墨印于薄絹或細布上,然後著色裝裱而成。這種唐卡,筆畫纖細,刀法遒勁,設色多為墨染其外,朱畫其內,層次分明,別具一格。圖案花紋需要處與經絲交織,視之如雕鏤之象,風貌典雅,富有立體裝飾效果。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