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老北京人消夏習俗

【新唐人2013年12月13日訊】老北京的普通市民昔日是沒有條件外出旅遊避暑的,只有守著老窩度苦夏。北京農諺雲:「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按照正常年景,北京農曆五月常乾旱,且高溫天氣頻發,氣溫35℃,最高可達40℃。到農曆六月,如果連續出現幾個連陰天,天氣悶熱,將有利於農作物生長,豐收在望,就有希望秋後吃飽飯了。北京人認為最佳溫度是25℃。

搭涼棚

老北京人在中共建政以前,大約有10%的人住四合院。1949年北京擁有200萬人口,大約有20萬人口是住四合院的。住四合院,如果能搭個涼棚,這年夏天就可以安然度過了。……

涼棚是大人們乘涼休閑之地,朋友間擺上一壺好茶,下幾盤圍棋,很是愜意。涼棚下也是兒童遊樂玩耍的場所,如跳皮筋、翻花繩、跳房子、拍洋畫、摔元寶,聽話匣子廣播。……

吃涼麵

北京人講究吃,但皆以麵食為主,夏令食品亦然。民諺雲:「冬至餛飩,夏至面」。「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炎熱的夏天,桌面上有……

老北京炸醬麵也是很有名的,夏天吃冷麵拌麻醬,頗有風味。在飯館賣麻醬麵的少,因為嫌錢少。在家中,吃麻醬麵要比吃炸醬麵省錢。

還有刀削麵。北京人愛吃山西刀削麵,要是再配上山西老醋,那就更絕,醋香撲鼻,回味悠長。夏季天兒熱,選擇過水的刀削麵,同樣筋道、好吃,而且還爽口。

喝冷飲

冷飲也能消夏祛暑。老北京最經濟的冷飲是:綠豆湯、酸棗湯和酸梅湯。家庭會製作,商店也有出售。

北京酸棗湯是一種純天然飲料。在北京的西山上,隨處可見小酸棗樹,農民稱它為酸棗棵子。每當秋季,均有紅熟的棗果掛滿枝頭。……

喝酸梅湯

《燕都小食品雜詠》有詠酸梅湯的詩一首:「梅湯冰鎮味酸甜,涼沁心脾六月寒。揮汗炙天難得此,一聞銅盞熱中寬。」當時賣酸梅湯的小販,手持兩枚銅盞,敲出響聲,走街串巷。……

還有「雪花酪」和汽水。「冷在三九,熱在中伏」,北京一至夏季,崇文門外的花市集和隆福寺廟會上,都會有小販推著獨輪小車,上面放著一隻圓木桶。圓木桶的橫樑下,安放著一隻圓洋鐵桶。木桶和鐵桶之間,放著大小不齊的冰塊,冰塊上撒著鹽粒。……。

與此同期,北京開源汽水公司創辦。生產萬壽山牌汽水,說是用西山玉泉山的水製成的。汽水有檸檬的、橘子的、香蕉的……人們喝汽水,氣沫四溢,消夏祛暑。當時這種冷飲只能為有錢的人食用,平民百姓很少享用。到20世紀50年代,北京大力發展冷飲事業,汽水、冰激凌才逐漸大眾化了。

說到冰鎮冷飲、冰鎮水果、冰鎮小吃,不能不說說冰窖。老北京城內外共有冰窖20餘座。其中有御用冰窖,也有民用冰窖。……

喝銀耳蓮子羹、荷葉粥以及吃涼粉

銀耳蓮子羹是北京小吃中夏季食用的品種。做法是將銀耳、蓮子洗凈,浸泡后,上籠用旺火蒸化。……

涼粉也是北京小吃中夏季食用品種。賣涼粉的小攤也同時賣扒糕。涼粉要用綠豆制的澱粉為原料。……

還有一種叫漏魚的涼粉,它將開水攪拌后和綠豆澱粉,倒入漏勺,澱粉從漏勺的洞內漏出,像蛤蟆骨朵兒,一頭圓一頭帶個小尖兒,漏入盛有冷水的大盆里,飄浮其中。……

吃西瓜和江米藕

夏季西瓜上市,是最便宜的「水果」。早年正陽門外、阜成門外、德勝門內,都有果子市,批發零售西瓜。……

江米藕為北京清真小吃。《燕都小食品雜詠》有詩云:「江米都填藕空中,新蒸叫賣巷西東。切成片片珠嵌玉,甜爛相宜叟與童。」並注說:「江米藕者,以江米入藕孔中,蒸爛后,沿街叫賣。切成小片,蘸白糖而食之。」

去露天地方消夏

夏季的北京酷暑炎熱,熬歷三伏。但早年,北京是沒有公園納涼的。只有皇家禁苑僅供皇室納涼。老百姓只好按九門住地,借護城河的長堤柳蔭,挹風納涼。老北京有三處消夏勝地,一是地安門外什剎海;一是東便門外二閘;一是西直門外高梁橋。

什剎海。元代稱海子,又稱積水潭。今稱什剎海前海、后海和西海。當年夾堤楊柳,盈水荷花。西邊一堤,路既寬敞,柳尤茂密,隔為兩塘,水色交溢。……

高梁橋。高梁橋即是當時乾隆皇帝或慈禧太後由此搭乘龍舟去清漪園(頤和園)避暑的碼頭,其水域稱高梁河,也稱長河。兩岸垂楊交覆,匯為蔭涼;近堤小阜,野花雜生,五顏六色,聚而成錦;偶有野鴨水禽,拍翅驚飛,曳起水花,更增涼意。沿岸寺廟很多,聽鐘聲,煩惱清。樹蔭下,茶棚不少,品香茗,而觀碧波,心境悠悠,暑熱全消,一身清爽。整個一天的煩暑苦熱,都消失了。

老北京的夏日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對普通市民來說,酷暑之下,能夠看看水,喝點冷飲,吃點冷食小吃,過安定日子,就心滿意足了。

文章來源:北京市檔案信息網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