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陝西「焰火之鄉」蒲城

【新唐人2013年11月24日訊】陝西省最北端的蒲城有「焰火之鄉」的美譽,「火樹銀花幻是真,元霄月朗艷陽辰,飛紅無限休和象,散作人間滿地春。」清朝詩人張崇健的詩句生動地描繪了蒲城焰火燃放的壯美景觀。蒲城也被稱為「酥梨之鄉」。同時蒲城也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鎮,曾是為唐十八陵之冠。

蒲城縣歷史悠久。夏商屬雍州,周封賈國,春秋屬晉,秦置重泉,北魏名南白水,西魏始稱蒲城,唐名奉先,宋后名蒲城至今。境內文物薈萃,城外橋、景、光、惠、泰五座唐代帝王陵依山為墓,彼此烘托,尤以橋陵石刻最為精美,氣勢雄偉,為唐十八陵之冠。

蒲城「敬火神」

蒲城縣是聞名全國的「焰火之鄉」,蒲城宮廷焰火分20大類,500多個品種,由低空、中空到高空,形成美倫美奐的立體焰火藝術,堪稱「中華一絕」,號稱「世界宮廷焰火之源」。據史考證,源於西周,起於隋唐,盛于明清。蒲城焰火,特別是桿火,以其獨特魅力,名譽大西北,名揚海內外。

從南宋時期開始,每年的農曆正月二十三日為「敬火神」日,桿火藝人都會按長幼排列,聚集在村外的火神廟,焚香虔誠地跪拜祭祀火神,並燃放煙花、桿火,以求在一年的生活、勞動和煙花、桿火生產製作中能夠平安免災。后因火神廟被毀,藝人們則以每年四家聯合輪流主持在原廟遺址上進行「敬火神」活動,近千年來,這一傳統的祭祀活動都完整地保存下來,也使桿火這一古老的焰火藝術流傳至今。

蒲城桿火自南宋生產以來,已有近千年的歷史。經過長期發展,形成如下一些基本特徵:

1、桿火屬宮廷低空焰火,據說,桿火古時只為皇家燃放。由於其規格高、花費大、工藝複雜,因此燃放的次數極少。

2、桿火是以桿固定和連接,用架子或火斗造型的一種焰火藝術。

3、桿火可以用焰火的形式將神話故事、建築造型、人物活動等表現出來,把人帶入夢幻般的仙境……

4、桿火場面宏大,氣勢恢宏,造型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可不斷創新。

5、桿火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傳內不傳外,傳兒不傳女的思想,使桿火更有幾分神秘感,又帶有幾分傳奇。

蒲城「酥梨之鄉」

蒲城物產豐富,各類瓜果及傳統小吃遠近聞名,號稱「酥梨之鄉」。蒲城是世界最大果的園連片區,水果面積達80萬畝。其中「貢梨」產量400000噸,距今已有2500的的栽培歷史。「果大核小、皮溥多汁、酥脆甘甜、黃亮美麗而聞名遐邇,更兼消渴生律、化痰潤肺、止咳平端、清熱解毒之功效而享譽中外。

走在蒲城的大街小巷,香味從當地一個個特色餐館撲鼻而來,什麼蕎面heluo、面魚兒、刺荊綠面……

此外,蒲城椽頭蒸饃以其形似椽頭而得名,至今已有200多年的生產歷史。它以渭北優質白小麥和洛濱之獨特水質為原料,饃白皮展、數日不裂、營養豐富、甜香可口,一直是清代宮中貢品。

暢銷省內外的棒棒饃,是蒲城人繼承了石器時代古人用燒熱的石頭烤燔黍發展而來。讓人垂涎欲滴的蒲城羊肉泡饃,傳承發展了秦朝的「羊羹」特點,料重味醇,湯清肉美,饃筋耐嚼,油餅酥脆,香氣四溢,清爽可口,回味無窮,曾受到清慈禧太后誇獎。

蒲城民間美食「八寶辣子」由秦椒和胡蘿蔔、蒜苗、土豆丁、油炸花生米、玫瑰鹹菜、炸豆腐等烹制而成,色澤紅中帶黑,辣香純正,成為三秦絕活。

在民間還有非常多的技藝,如有剪紙、石刻、木雕、磚雕、刺繡、面花、麥秸畫、木板年畫、血故事、社火、桿火等工藝製作技能;有石羊道情、皮影戲、麻鞭、堯山大鼓、五子梅花鼓等音樂舞蹈;有堯山聖母清明廟會、火神節、婚喪禮儀等民俗文化;有歌謠、諺語、故事等口述民間文學;有賽狗、斗狗、細狗攆兔、神龍花鞦韆等傳統體育競技項目。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