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欣賞】唐詩《寄焦煉師》

【新唐人2013年9月1日訊】


寄焦煉師

李頎

得道凡百歲,燒丹惟一身。
悠悠孤峰頂,日見三花春。
白鶴翠微裡,黃精幽澗濱。
始知世上客,不及山中人。
仙境若在夢,朝雲如可親。
何由睹顏色,揮手謝風塵。


【作者簡介】

李頎(公元690?─751?)盛唐大詩人,與王維、王昌齡、高適、岑參一起合稱「王李高岑」,同為邊塞詩的代表人物。他的邊塞詩風格豪放而有情致,七言歌行尤其有特色。有《李頎詩集》。

【字句淺釋】

煉師:對煉丹的修煉人的稱呼。解題:這是作者寄贈給焦煉師的詩。焦煉師是隱居嵩山的得道之士,大詩人王昌齡曾拜訪過她,大詩人李白不但寫詩讚揚她,而且渴望成為她的徒弟。燒丹:即煉外丹。據李白的詩序看來,焦煉師兼煉內丹和外丹。三花:可指三花樹,一年開三次花,其樹葉即「貝葉」,古印度人曾用來寫佛經。也可指道家修煉中的術語「三花聚頂」(頭上修出功構成的三朵奇花),兩種用法都可隱喻經過修煉而青春常駐的意思;翠微:青翠的山氣。黃精:一種灌木,還不能辟榖的修煉人把它的根當食物。客:把世人比作暫居人間的過客。顏色:這裡指嵩山隱居處的美麗景色。謝:辭別。風塵:指污濁、紛擾的人間(特別是官場)生活。

【全詩串講】

焦煉師已經得道上百年,她獨自一人每天就煉丹。
居住在孤峰頂隔世悠遠,每天見三花似伴著春天。
白鶴在青翠山氣中飛翔,黃精長在幽深的溪澗邊。
我才知客居塵世的俗人,哪裡比得上隱者在山間。
這裡的仙境美如夢中見,朝霞都像可以親近一般。
誰若有緣看到這等佳景,自然揮手告別污濁人環。

【言外之意】

李頎在開元二十三年 (公元735年)進士及第,一度任新鄉縣的縣尉,不久便棄官而去。後來就長期隱居在嵩山、少室山一帶的「東川別業」,有時來往於洛陽和長安之間。他的交遊很廣泛,與當時的著名詩人王維、高適、王昌齡、綦毋潛等,都有詩歌上的交往。

他又是一個眾所周知的道家修煉人,並且喜歡煉丹。王維在他的《贈李頎》一詩中就說過:「聞君餌丹砂,甚有好顏色」,可見李頎煉的外丹效果還不錯,至少在改變人的外部形像和臉色方面使人印象深刻。王維還希望李頎早些「生羽翼」,羽化登仙,並對世人之不悟,深為感慨的說:「悲哉世上人,甘此羶腥食」。

李頎在此詩中並沒有很具體的寫焦煉師得道後有些什麼神通或驚人的表現,只是說自己醒悟到世人是無法和修煉人相比的,用這種間接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敬仰之情。這是合乎修道人身份的作法,因為修煉人是不能隨便把自己或其他修煉人的超常表現公之於眾的。但李白在他的詩中卻寫了許多焦煉師的超常事蹟。首先,他在詩序中說,「有神人焦煉師者」,「雲生於齊梁時。其年貌可稱五、六十。常胎息絕谷。」可見焦煉師不但修性,也修命,至少兩百多歲了,看上去只象五、六十歲的人。「遊行若飛,倏忽萬里,世或傳其入東海 ,登蓬萊,竟莫能測其往也」,這是說她有神行的功夫,瞬間能行萬里,人們無法知道她的行蹤。李白找遍了三十六峰,也沒找到她,最後只有「聞風有寄」,在詩中天馬行空似的描繪了自己心目中焦煉師「宛疑麻姑仙」的形像,並在最後信誓旦旦的說「紫書儻可傳。 銘骨誓相學」,其渴望向焦煉師學道之心溢於言表。

文章來源:《正見網》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