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兜鈴酸基因解密 損腎又損肝

【新唐人2013年08月08日訊】解開馬兜鈴酸引起的基因突變,了解致癌機轉,這是長庚醫院與新加坡國立癌症中心長期合作結果。研究同步在8日發表在「科學轉譯醫學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馬兜鈴酸(英語:Aristolochic acids,簡稱AAs)也被稱為馬兜鈴總酸、增噬力酸或木通甲素,是一類具有致癌性和腎毒性(英語:Nephrotoxicity)的硝基菲羧酸。[1]這類有機化合物天然存在於諸如馬兜鈴屬(Aristolochia)及細辛屬(Asarum)等馬兜鈴科植物中,而這些植物曾廣泛地被用作中草藥。

據中央社報導,林口長庚醫院院長翁文能說,馬兜鈴酸曾被廣泛使用在中草藥,是一種具有致癌性和腎毒性的硝基菲羧酸有機化合物,台灣在2003年已禁止使用這些中藥材,但之前使用馬兜鈴酸所引起的腎病變,至今仍影響民眾健康。

林口長庚醫院泌尿腫瘤科團隊與新加坡國立癌症中心長期合作,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分析,解開馬兜鈴酸引起的基因突變,了解致癌機轉,並將研究同步在8日發表在「科學轉譯醫學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林口長庚醫院泌尿腫瘤科主任馮思中說,以造成的基因突變能力強度來說,馬兜鈴酸是最強的致癌物質,所引起的泌尿道上皮癌,是抽菸引起肺癌的8倍,是紫外線引起的皮膚黑色瘤的111倍。

馮思中說,在研究過程中也發現,馬兜鈴酸的特定基因突變會造成肝傷害,肝臟是重要解毒器官,因此馬兜鈴酸也會在肝臟代謝,增加肝癌發生率。

馮思中提醒民眾不要亂服含馬兜鈴酸的中草藥,因為馬兜鈴酸的傷害是長久的,曾受毒害的民眾需長期追蹤,若出現無痛性血尿、腰痛,或是摸到硬塊時,應盡早就醫治療。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