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步】佛塔與造像里的「藏地密碼」

【新唐人2013年7月8日訊】青藏高原是世界最著名的旅遊勝地之一。在行走西藏的途中,最常被攝入旅行者鏡頭的,就包括形態多樣的佛塔和佛教造像。但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中蘊藏的豐富信息,可能很多人仍不甚了了。借廣東省博物館和西藏博物館聯合在省博舉辦的《雪域瑰寶——西藏文物展》之機,來自西藏博物館的專家吉加·巴桑羅布和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副研究員夏格旺堆公布了他們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為普通人行走西藏提供了一些獨具特色的文化指南。

藏地的佛塔是珍貴的文物,也是精彩的藝術品。夏格旺堆指出,大約10世紀~15世紀的前一百年內,佛塔常見的形制以沿襲自吐蕃王朝以後傳入藏土的佛塔特點為主,具有較濃郁的印度、尼泊爾特徵,塔階多為2~3層,平面為方形或多邊形,塔瓶為覆缽式。進入11世紀以後,西藏佛塔的形制種類變得更加豐富和多元化。通常見到的佛塔形制主要有八種,謂之「八相善逝塔」或「如意八塔」。而這八種類型的塔與釋迦牟尼生平事迹緊密相連。

聚蓮塔(又稱降生塔):象徵釋迦牟尼的出生,主要特徵是圓形蓮花疊成的四個塔階;

菩提塔:象徵釋迦牟尼在王舍城證得完全的覺悟,其主要特徵是方形四面體的四個塔階,分別象徵釋佛陀的四身;

吉祥多門塔:象徵釋迦牟尼在瓦熱那斯轉法輪,作為其主要特徵的門表示釋迦牟尼所傳授的許多法門,常見的塔階為四個,皆為90度邊角的八面體,多門辟于塔階的各個面;

神變塔(調服外道塔):象徵釋迦牟尼在舍衛城示現申通,主要特徵是四個塔階由90度邊角的八面體疊成,或者其四個塔階的特徵是方形,四面體的每個面前方各有一個比後面尺寸小的外凸面,從而構成八面體;

天降塔:象徵釋迦牟尼從三十三天降返人間,主要特徵是四個塔階為邊角90度的八面體,每面各有一階梯,梯象徵佛陀從天界降返人間的寶石天梯;

和解塔(發光塔):象徵提婆達多分裂僧團事件的和解,四個塔階為邊角大於90度的規範八角形構成的八面體;
勝利塔(尊勝塔、加持塔):象徵釋迦牟尼在吠舍離加持他自己延長三個月世壽,為了象徵他戰勝死魔,因此修造成具有三個圓形塔階的塔;

涅槃塔:象徵釋迦牟尼涅槃,其主要特徵是無塔階,鍾形塔瓶。

造像本土化:美男少女成模特

在造像方面,吉加·巴桑羅布指出,藏傳佛教造像可以劃分為「異域造像流派」和「西藏本土造像」兩大類別,其中又可進一步細分,形成博大精深的文化藝術寶庫。

「從公元7世紀開始,隨著佛教文化的流傳,各式各樣的造像從周邊地區流傳至廣袤的青藏高原,也就是說,似乎所有佛教不同地域的造像,都曾湧現在西藏。薩迦寺、桑耶寺、布達拉宮等歷史較久遠的佛教殿堂之內,可以看到各時代的多種造像風格」,巴桑羅布指出,根據對存世實物的觀察,主要包括東印度造像、克什米爾造像、尼泊爾造像、永宣造像等幾大流派。

巴桑羅布認為:「從公元7世紀佛教傳入吐蕃開始,佛教藝術本土化現象也在有意或無意當中出現,佛教神靈的外在形象越來越接近、符合藏族傳統的審美需求。」西藏本土造像主要包括「吐蕃三代法王時期造像」、「吞廷造像」、「噶當利瑪」、「丹薩替與列烏瓊瓦利瑪」、「扎什利瑪」、「雪堆白利瑪」幾大流派。

公元7~9世紀是佛教在吐蕃傳入、發展、繁榮的三大歷史階段,因此,當時為弘揚佛法做出卓越貢獻的松贊干布、赤松德贊、赤熱巴尖三位吐蕃贊普被後人譽為「三代法王」,松贊干布分別從尼泊爾和唐朝迎請釋迦牟尼8歲和12歲等身像,修建了十二鎮寺,塑造了大量以合金材料為主的供奉于寺內的不同材質的神像;赤松贊普修建了西藏歷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佛教寺院桑耶寺,並要求蓮花生大師把神靈形象藏式化,以利百姓的接受,蓮花生大師從吐蕃臣民中挑選了形象氣質最佳的幾位美男少女作為模特,塑造了觀世音菩薩、馬頭明王、度母等諸多神靈形象,造像的服飾裝束也實現了本土化;赤熱巴尖時期的造像風格總體上也延續了前一時期的藝術特徵。

文章來源: 廣州日報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