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二十四節氣:清明

【新唐人2013年4月4日訊】清明二十四節氣的第五個節氣,每年4月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故清明節總是在西曆4月4日、4月5日、4月6日三天中的一天。

清明所屬三候(一候為五天)為「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祭祖掃墓的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在古代,清明還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清明節流行的掃墓,其實也是古代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節相傳起源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宋代之後,寒食掃墓的風俗漸漸轉移到清明之中,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踏青、射柳、打秋千、蹴鞠等。據記載,遼代民俗中最重視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為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清明不但是一個農時節氣,同時也是一個風俗節日。正如「清明」的字面意義一樣:時至清明,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氣清澈明朗,萬物欣欣向榮。「滿階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佳節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名句,正是清明時節天地物候的生動描繪。

2013年清明時間是04月04日 23:02:27 農曆二月二十四星期四

新唐人首發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