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過小年的傳統習俗

【新唐人2013年2月1日訊】中華民族每個傳統的節日,都有其來歷和深遠的意義。在傳統的習俗中,農曆臘月二十三是民間過小年的日子,這是一個以祭祀灶神為當前大事的節日。

祭祀灶神

灶神說法起源甚早。據傳,遠古時“黃帝作灶”(《事物原會》)、“炎帝作火”(《淮南子》),爲了感謝給予人類生存條件的神,人們開始祭拜灶神。據記載,古人稱灶神為東廚司命、司命真君、九天東廚煙主、護宅天尊、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等,隨著歷史的推衍,民間對灶神通俗的稱呼是灶君、灶王爺,灶王菩薩、灶公灶母等等。

中華傳統文化認為,灶神除了掌管人們飲食,賜予生活上的便利外,還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間,監察一家人善惡之行的神。灶神左右隨侍兩神,一捧“善罐”、一捧“惡罐”,隨時將一家人的行爲記錄保存於罐中,年終時總計之後再向玉皇大帝報告。臘月二十三日就是灶神離開人間,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一家人這一年來所做所爲的日子。所以古時祭灶,不分身份的貴賤高低,上至皇宮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對灶神都是畢恭畢敬。祭祀灶神的供品一般都少不了又甜又粘的食物,目的是祈望灶王“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在過去的“正經過日子”的人家,幾乎家家有灶王爺的靈台畫像。

民間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爲祭品祈求降福免災。第一次進酒,向灶神誠心禱告,完畢後再進行第二次進酒,進第三次酒之後,將舊有的灶神像恭恭敬敬揭下,焚香叩首後焚燒,幷虔誠禱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目的是祈禱灶王向玉皇大帝奏報一家人一年來的種種善事。古人相信,送走神明後,等到除夕夜除夕這一天,灶神會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因此,傳統習俗中,除夕夜都有迎接灶神回來的儀式。“接灶”時把新的灶神像粘貼好,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叩拜。

中華傳統文化一直強調天人合一。大千世界中,神、人、鬼等等各層生命,共同生存,各行其道,井然有序。古人對神明一向恭敬崇祀,這種對神明誠敬的心態,有助于人們反思己過,主動行善積德。孔子告誡弟子“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論語•八佾》)。

掃塵

過了臘月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準備過年的事務就緊鑼密鼓地一一展開了。首先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戶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幾淨。粉刷墻壁,擦洗玻璃,然后才是糊花窗,貼年畫等等。

剪窗花

在中國北方,臘月二十三這一天,人們通過各種活動表示對神的敬仰,企盼福壽安康。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人們剪貼一些寓含美好願望的圖案貼在窗戶上,希望新年能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吉祥。心靈手巧的婆婆、媳婦、姑娘們剪出的窗花五彩繽紛、栩栩如生。傳統的窗花內容有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

此外,還有來源于各種戲劇故事的圖案,如: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子四進士,五女拜夀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慶壽九件衣等。這些窗花不僅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而且也增添了過年的喜慶氣氛。

寫春聯

過小年開始,民間家家戶戶就開始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貼出的春聯,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為過年增添了濃濃的文化色彩。

春联是对联中的一种,平时贴于门上叫门联,贴于柱子上叫楹联,贴于室内的叫堂联,以及名胜古迹、神庙奇观、高山石壁等随处可见的殿堂联、山水联、亭台联等。

写春联要求红纸、黑字或金字,纸的长短和宽窄要根据房门的大小而定,字迹要美,内容要新,气魄要大。可以根据家庭情况编写春联,也可以到报刊杂志上选用。这方面材料很多,如果自己写不好,也可以求人写,或到街上买现成的对联。

贴春联有传统规矩:①竖着写,竖着读,竖着贴; ②贴时自右而左,先上联,后下联;③上联贴于右手一边,即门之左边;下联贴于左手一边,即门之右边;④上联与下联,不可任意倒贴。

婚嫁

過了臘月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説法。

經過小年掃塵,各店舖、居民家煥然一新。新貼的春聯,鮮艷奪目,顯示著紅紅火火的鴻福盛景。活靈活現的門神,抬頭見喜的橫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畫,花團錦簇的燈籠,和神龕上豐饒的祭品,無不顯示著喜氣洋洋、欣欣向榮的節日景象。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