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長青:美國財政危機和林肯遺產

【新唐人2013年1月5日訊】引起兩黨重大爭議的所謂財政懸崖的美國預算危機,終於在兩黨妥協下獲得解決,雙方都有所讓步(但共和黨全面妥協,民主黨是贏家),最後通過了國會財政議案。

這場爭論,不僅對美國,也對中國,以及世界各國的經濟,都具有意義,因為它涉及到經濟的核心問題,即要減稅,還是增稅;是要擴大政府花銷,還是要削減。增稅(擴大政府開銷)的理由是,強調政府可通過對富人多徵稅,實現社會平等(再分給窮人,進行社會財富二次分配)。減稅(削減政府開銷)的理由是,個人的財產政府沒有權力強行收繳;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強調的是小政府和個人自由。

那麼哪一種理論符合美國的根本價值和建國先賢的理念呢?

值此美國兩黨為稅收爭論之際,好萊塢推出一部被很多媒體稱讚的大片《林肯》。這部美國總統傳記是導演過《辛德勒的名單》和《ET》等叫座片的名家斯皮爾伯格的新作。

這部電影跟美國兩黨的稅收政策的爭論沒有直接關係,卻跟如何看待林肯,如何看到美國立國之本有關,實質上可為理解美國兩黨(也包括世界上的左右兩大派政黨)的稅收政策爭論提供線索,或者說是「鑰匙」。

一般人提到美國第十六任總統林肯,自然想到他領導的南北戰爭、解放黑奴,廢除奴隸制度等等重大貢獻;而且對於林肯解放黑奴,一般也被認為是為了廢除種族歧視,廢除因為膚色原因而對黑人的不平等和壓迫等;認為林肯之舉,主要是為了實現族裔平等。但近年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種族平等」並不是林肯廢除黑奴制度的初衷,也不是他的理想出發點。林肯要廢除黑奴制度,最根本的著眼點,或者說其理念根源,是要實現經濟自由,他認為只有「自由」才能帶來個人的經濟獨立、富有和尊嚴。這點無論對任何種族的人都一樣。解放黑奴是林肯為幫助所有美國人實現經濟自由的一個客觀結果。只有在所有人都有經濟自由的前提下,才有種族平等可言。

研究林肯的專家、美國《時代週刊》社外編輯戴維.德瑞勒(David Von Drehle)在2012年出版了新書《走向偉大︰林肯和美國的最危機歲月》(Rise to Greatness: Abraham Lincoln and America’s Most Perilous Year),其中特別分析了導致林肯產生上述理念的原因︰他出身貧寒,從小就倍感貧窮對人的限制甚至摧殘。

1809年林肯出生時,家徒四壁,被放到泥地的乾草上;隨後的艱難歲月,更讓他痛感經濟自由的重要性。德瑞勒說,「這種貧窮如同一種監獄,促使林肯去理解經濟自由是最可信賴的鑰匙。」林肯自己的生活經歷,更給了他這種信念︰「無論他離開父親的農莊,自我教育,還是結婚建立家庭,包括從政等,他能夠按自己的意願去做,都源於他有抓住經濟機會的自由。」

1859年,林肯五十歲時給威斯康辛州農業社區做的著名演講中,如此闡述經濟自由︰「一個身無分文卻明智的人,剛開始工作掙薪水;逐步用省下的錢買工具,或買塊屬於自己的土地,然後單幹;後來再有點餘款,就僱人一塊幹。這是一條向所有人敞開大門的公正、慷慨的繁榮體系,也是給所有人希望的道路。其導致的結果是,提高了活力、繁榮和所有人的生活品質。」

在林肯出生33年前,強調自由經濟的經典著作《國富論》就問世,很多美國建國先賢都受到該書所倡導的自由經濟哲學的影響。篤信自由經濟的林肯,成為首位共和黨籍的總統,他堅信市場經濟和自由的價值,曾如此精闢地論述經濟原則︰

「你無法通過削弱強者來強化弱者。你無法通過摧毀大人物來幫助小人物。你無法通過榨乾富人來致富窮人。你無法通過搞垮僱主來幫助僱員。你無法通過透支來擺脫困境。你無法通過借錢得到安穩。你無法通過剝奪人的動力和獨立來塑造人格和勇氣。你無法通過替別人做他們自己能夠並應該做的事而真正幫助他們。」

林肯的上述言論清清楚楚︰他不是強調均貧富、反富仇富、階級鬥爭,而是個人自立自強,靠個人的能力,自我的實現,發財致富。

所以德瑞勒說,「林肯決心拒絕,並最後擊敗黑奴制度,不是建立在種族平等的理念,也不是抽像的人類尊嚴的理想,而是根基於他的信念︰所有類型的自由,都始於經濟自由。」

林肯正是從經濟角度出發,以這種經濟理念為根本,才去解放黑奴,廢除奴隸制。其強調和推崇的最根本價值是︰自由(Liberty),而不是平等。

研究林肯的美國權威歷史學者博瑞特(Gabor Boritt)把這點稱為「林肯哲學的基石」。

所以,任何以平等的名義剝奪個人自由(尤其是經濟自由/個人財富)的政策,在本質上都是違背林肯等為代表的美國原本價值和理想的。

2013年1月3日

文章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