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步】中國的獨特「錢文化」

【新唐人2012年3月19日訊】大年初一貼五色紙錢

清代,在陝西、山西以及湖北、江蘇等地,有大年初一將五色紙錢「結綵懸門」的習俗。據嘉慶年間的地方志記載,陝西洛川一帶百姓在「元旦」會以「黃紙作錢」,結綵懸門,名「寶蓋錢」。江蘇武進地方則于「元旦啟門方爆竹三,俗呼『開門炮仗』,置五色紙于中迸散之,謂之『遍地金錢』。」這種以「金錢」作為開門吉兆的禮俗形式,是一種有著深厚文化意味的民俗現象。

二月初二引錢龍

在山西河北等地,家家戶戶要在這天早晨到水邊汲水。按照這年幾龍治水的推算,在壺內放幾枚銅錢,然後,隨走隨傾灑一條水跡回家,將餘下的水與錢全部倒入水缸,錢龍就引回家了。在缺水的北方地區,龍這祥瑞之物是和風化雨的主宰。民間在龍出沒的時間將「錢」附於其上,是將兩樣祥瑞「強強聯合」,共祝百姓吉祥富裕!

四月初八置錢摸孫

俗傳四月初八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生日。這一天,佛教寺院多舉行傳經之會,諸多俗家婦女則分立於廣場高台邊,向浴有釋迦太子銅像的盤中投錢。此種儀式可能與祈子有關。另外,有地方志記載,在山東一些地方,四月初八也是城隍誕辰,道人在這一天在城隍廟后閣設城隍奶奶床,褥被下置錢,老媼暗摸,名曰「摸孫」。道家設計的摸孫形式,顯然也是有生育祈祝的意義。

五月初五錢

在先秦時期,民間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則是惡日。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是在五月五日出生的,當時他的父親要其母不要生下他;宋徽宗趙佶也是五月初五生,因此從小被寄養在宮外。自先秦起,人們要在這天插菖蒲、艾葉以驅鬼,不少地方的人要用彩絨裹銅錢,作五色符,帶在襟間以避邪。

七夕錢

有一種以牛郎織女為圖案主題的錢,被稱作「七夕錢」,用作男女寄情的象徵物。在山東一些地方還有這樣的風俗:7個姑娘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3個水餃里,參加過豐富多彩的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要聚在一起吃水餃,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除夕壓歲錢

古時候,「壓歲錢」要在除夕送出。傳說有一小妖名「祟」,年三十夜裡會來禍害孩子。人們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為「守祟」。後來嘉興一戶人家,在年三十晚上用紅紙包了銅錢放到孩子枕邊。當祟來害人,孩子枕邊竟閃出一道亮光,把祟嚇跑了。於是後世人們就送給孩子銅錢「壓祟」,這就是「壓歲錢」。

除夕掛錢

明清時,全國各地幾乎都有除夕門前掛「五色紙錢」的時興。譬如,湖北長陽百姓要在門楣貼梅紅花錢,凡壁鋪皆貼金錢、紙錢,叫「喜錢」。也有一些地方認為除夕為「疫神布災時」,要掛「封門錢」,叫「散歲」。故有學者認為,五彩紙錢在除夕節除了有「利市」、「紅火」的烘托意味外,也是具有抵禦疫神、妖祟的作用的。

洗兒錢

撒帳錢

唐時便有在婚禮時「帳撒五銖錢」之禮俗,宋代這一形式更為普及。一些鑄有相關吉祥文字的厭勝錢便用於婚禮中的這一儀式,如「天仙送子」、「花生不老」等。《紅樓夢》就曾記錄此民俗,第九十六回,鳳姐與賈母設計要病中的寶玉娶寶釵沖喜,賈母言:「照南邊規矩拜了堂,一樣坐床撒帳,可不是算娶了親了么。」時俗可見。

口含錢

中國傳統喪葬禮俗,死者入殮時要在其口中放置一枚錢幣。一般認為,這是給陰司的「擺渡錢」。但有學者研究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墓葬中就發現墓主口含貝、玉,此風習延續到春秋時期。而這一習俗所體現的是對具有神秘靈力的玉石的信奉,後世轉為用「錢」代替與此儀式是有傳承關係的。

文章來源:文化生活網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