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今天】孫中山先生誕辰日

【新唐人11月12日訊】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誕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名中山市)翠亨村一個農民家庭。孫中山幼名帝象,讀書時取名文,號日新,字德明,1886年改號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辛亥革命後,則常以中山為名。

1883-1886年,孫中山繼續求學於香港拔萃書室、域多利書院。畢業後,他先進廣州博濟醫院附屬南華醫學堂學習,後來轉入香港西醫書院學醫。在校期間,他不但努力攻讀醫學,而且還廣泛研讀了西方國家的政治、歷史、軍事、科學書籍,並結識了不少有志革命的青年朋友。

1892年7月,孫中山以最優異的成績在香港西醫書院畢業,曾先後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他的醫術精明,而且對貧窮病人免費治療,因此,行醫“不滿兩三月,聲名鵲起”。

從醫之初,就曾為一膽結石病人做手術,成功地取出一個大如雞卵,重一兩七錢的結石。這在當時委實罕見,以此聲名鵲起,口碑載道,求醫者接踵而至,就診者戶限為穿。

一段時間以後,孫中山欲意自辦醫院,他通過老友楊鶴齡的舉薦,得到楊鶴齡的妹夫、澳門紳士鏡湖醫院總理吳節微的擔保,從鏡湖醫院借款,於1892年12月 18日,在澳門開設了中西藥店,孫中山先生以此成為在澳門西醫開業首位華人。醫院除診病外,還出售冷丸、癬皮膚水、止牙痛水、拔毒生肌膏等中西藥物。孫中山高明的醫術和醫德受到報刊的讚譽。

孫中山宣導中西醫結合,尊重中醫,信任中醫。他曾患頑固性失眠,服用章太炎先生開的礞石滾痰丸得愈。1925年1月23日孫中山發現黃疸及肝腫大,26日住進協和醫院,當天手術,術者是外科主任美籍醫生邵樂爾,術後診為肝癌,接受放射治療後病情加劇,孫中山先生提出服用中藥時,院長劉瑞恆嚴詞拒絕:要服用中藥必須出院。孫中山遂於2月18日出院住進鐵獅子胡同,請陸仲安、唐堯欽、周樹芬三名中醫共同診治,服二劑後病情一度緩解,治療一週後在爭論中停用中藥至逝世。此事表明,孫中山先生以公正務實的態度對待中醫學術,此敻絕非凡的科學眼光,正展示了他的偉大之處。

以孫中山先生的醫學生涯和識見,如不從政棄醫,當是曠世國手。再者,他以非常公正的目光對待中醫和西醫兩種醫學,提倡中西醫藥結合,這也是他先知先覺的靈性所在。

時勢造英雄,滿清末年中國的腐敗,孫中山走入從“醫民”的醫生,走向“醫國”的政治家。

1894年6月,孫中山到天津上書李鴻章,要求改革時政,被置之不理。同年,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在戰爭中接連失敗,孫中山進一步認清了清王朝的腐敗無能,愈發堅定了救國的信念。

於是他遠赴檀香山,在華僑中宣傳革命。這年11月24日,他在檀香山建立興中會,提出了“ 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主張。次年1月,孫中山回到香港,成立了香港興中會,准備在廣州發動起義,因事泄而失敗,被迫逃亡海外。清政府將他作為重要國事犯到處懸重賞通緝。此後他在海外16年,先後5次環遊世界,在華僑中廣泛宣傳革命,建立革命組織。

1896年10月,孫中山在英國倫敦被清政府使館誘捕後經他的老師英國人康得黎營救脫險。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成立,孫中山被一致推舉為總理。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的發刊詞裏,孫中山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即三民主義的政治綱領。

同盟會成立後短短二、三年內,即先後策動了多次的革命起義,是中華民國建國革命過程中一個相當重要的時期。雖然未能成功打倒滿清政府,但卻讓更多中國人了解他所推動的革命,進而支持革命!

這些大小戰役或因彈藥不足,補給不夠;或因消息走漏,經驗不足,最終都被清廷破獲,損失了許多可貴的革命菁英與資源。1911年3月29日,黃興率領一百多位黨人進攻總督府,並燒了總督府,但在一陣激戰後,革命黨人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此次戰役犧牲慘烈,殉難烈士多為青年才俊、社會菁英,他們的視死如歸不僅讓清朝政府震驚,更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中國同胞。

這些起義雖然失敗,卻喚醒了中國人民,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鐘。黃花岡起義失敗的消息傳來,孫中山正在美國籌款,對於黃花岡之役,他認為其足以驚天地、泣鬼神。當時為此犧牲的革命志士倒臥街旁,堆積如山,然而他仍是忍著傷痛悲憤的心情繼續為革命奔走。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孫中山在美國聞訊,立即在歐美各國開展外交活動,爭取各國的支持。

武昌起義一役之後,成立湖北軍政府,號召各省響應,至11月下旬,全國已有14省先後響應,宣布獨立,形成了全國性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終於推翻了滿清政府,建立了中華民國,成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從醫人走向醫國,孫中山面對著清廷的打壓與追捕之難,遭受同志接連殉難犧牲之苦,然而,這對心存救人之心、救國之志的“真正的醫生”而言,只是必經的磨難,這不僅是他選擇的路,他更清楚的知道這是歷史賦予他的責任,他必須走下去,才能為中國開創自由民主的路,他必須走下去,才能為後世的中國子民立下為國為民不畏犧牲的生命豐卑!這就是中華民國的國父孫中山先生。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