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步】魯菜鍋塌豆腐的由來

【新唐人2011年10月17日訊】【編者的話】中華文化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而中華飲食文化是一種視野廣、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它是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傳統,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凸現方式。新唐人電視台為了弘揚正統中華的烹飪技藝和膳食理念,挖掘傳統菜肴的製作方法,傳承中國的飲食文化,再現中華美食的博大精深,自二零零八年開始已經舉辦了四屆「全世界中國菜廚技大賽」。

魯菜是廚技大賽規定參賽的五大菜系之一。魯菜歷史極其久遠。發源於春秋戰國時的齊國和魯國(今山東省),形成於秦漢。宋代后,魯菜就成為「北食」的代表。魯菜是我國覆蓋面最廣的地方風味菜系,遍及京津塘及東北三省。我們今天為您介紹的是魯菜鍋塌豆腐

相傳豆腐是公元前164年,由中國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所發明。劉安在八公山上燒葯煉丹的時候,偶然以石膏點豆汁,從而發明豆腐。

時至今日,已有二千一百多年的歷史,豆腐的蛋白質含量豐富,不僅含有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而且比例接近人體需要,營養價值較高,是中國人經常食用的一種食品。深受我國人民、周邊各國、及世界人民的喜愛。安徽省淮南市——劉安故里,每年9月15日,有一年一度的豆腐文化節。

到宋代豆腐方才成為重要的食品。南宋詩人陸遊記載蘇東坡喜歡吃蜜餞豆腐麵筋;吳自牧《夢粱錄》記載,京城臨安的酒鋪賣豆腐腦和煎豆腐。

鍋塌豆腐是山東名菜,成菜呈深黃色,外形整齊,入口鮮香,營養豐富。早在明代山東濟南就出現了鍋塌豆腐,此菜到了清乾隆年間榮升宮廷菜。

清嘉慶進士梁章鉅的《歸田瑣記》中記述了這樣一件事情:一次官居山東按察使的梁章鉅,在大明湖的「薛荔館」與太守、學政、運使及歷城縣令侯理亭等官員宴飲。「食半,忽進一小碟,每碟二方塊,食之極佳,眾皆愕然,不辨何物。理亭曰:『此豆腐耳。』」梁本想詳究其法,以便家廚仿製,但因朝廷命其急赴江蘇巡撫任所而忘之。「爾后此味香不可追矣。而每每觸思此味,則饞涎輒不可耐。」直到暮年因病辭官回到浦城,每遇宴客,總想仿製此菜,雖極力講求細味,但總覺不如在濟南吃過的那道豆腐菜。

那道豆腐菜就是「鍋塔豆腐」。「鍋塌」是山東菜獨有的一種烹調方法,它可做魚,也可做肉,還可做豆腐和蔬菜;此菜原料層層疊起,恰如一個個精巧的小盒子,玲瓏別緻,整齊端莊。其特點是豆腐經過調料浸漬,蘸蛋液經油煎,加以雞湯微火塌制,十分入味,又可稱為「鍋塌豆腐夾餡」。后由濟南傳遍山東各地,在傳入天津、北京至全國各地。

鍋塌豆腐主要原料是豆腐,今天世界各地人們都把品嘗中國豆腐菜看作一種美妙的藝術享受,它就象中國的茶葉、瓷器、絲綢一樣享譽世界。說來也許令人難以相信,20世紀80年代,美國著名的《經濟展望》雜誌竟然宣稱;「未來十年,最成功最有市場潛力的並非是汽車、電視機或電子產品,而是中國的豆腐。」

新唐人首發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