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紅光:我們需要怎樣的道德救贖

【新唐人2011年9月29日訊】日前,在談及「老人跌倒無人攙扶」現象時,國家文明辦副主任王世明極力否認「國人道德滑坡」論。他認為中國人主流呈現了良好的道德風貌:一是經濟快速發展展現了中國人自強不息;二是一系列重大活動展示了講文明、講禮儀的公共道德;三是應對自然災害總是萬眾一心、共克時艱,體現了傳統美德。

但不少民眾對此並不認帳。一是從近時接連不斷發生的一些工程事故、責任事故中顯現幹部貪腐正方興未艾;二是國民生活領域的假、冒、偽、劣產品無所不在、層出不窮,為禍極深;三是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高潮」。

官家、民間大相逕庭甚至相互矛盾的兩種認識,說明了社會道德認知的階層性撕裂,這本身就是國民道德滑坡一個重要標誌。

完全可以理解,很多民眾因為沒有足額分享到三十年改革開放,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成果,反而承受了過多來自住房、醫療、教育、日常生活等諸領域因管理失衡造成的傷害,他們沒有生活「幸福感」「歸宿感」進而導致他們沒有「責任感、群體認同感」是一種必然。而作為國家道德領域的最高「掌門人」,王世明如果承認這個事實,則是等於自我否認,在當今「唯上為尊,唯吹為能」的官場生態中,恐怕還沒有如此坦白無私之「徒」。

有人說,中國已是世界少有的強國、富國。的確不錯,從經濟總量來看確實如此。但有錢的是國家,不是民眾;富裕的是10%的富人,不是平民。國家的錢多花在樓堂館所、公車公遊公吃上了,民生並沒有與經濟發展同步提高。10%的富人佔有了社會財富,但他們只是到國外一擲千金。

經濟總量世界第二,但國民福利水平世界第N;國民收入不足西方四分之一,但物價水平與他們持平;大學教育日益滑坡,但大學學費節節攀升;……每天生活在不敢吃,不敢病,甚至不敢死的扭曲狀態之中,個人生存尚且朝不保夕,何來道德保障?

不少人喜歡把經濟與社會道德割裂開來,一味地強調經濟發展對社會道德的基石作用。殊不知,社會道德總是反過來制約著社會經濟的良性發展。正如園丁種花,如果總是往花樹澆撒毒藥,花樹開的花雖然美麗,但它卻帶有劇毒,是能禍害人的。

文章來源:《四川在線》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