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發後獨居 死亡率較高

【新唐人2011年8月8日訊】(中央社紐約8日路透電)研究顯示,心臟病發後獨居,未來4年死亡風險較高,且病發僅1年,缺乏居家生活照護也關係到生活品質降低。

「美國心臟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刊登的這項研究報告顯示,心臟病發後1年,病患不論獨居或與人同住死亡率都差不多,但病發後4年,自己住的病患死亡率高出約35%。

領導這項研究,本身也是耶魯大學醫學院學生的布休茲(Emily Bucholz)說:「心臟病發後,社會支持應是重要考量。」

她指出:「需給予特別考量以確保獨居病患可從家人、朋友及鄰居中獲得適當社會支持,以促進復原速度。」

儘管這項研究無法證明獨居促早死,但研究團隊確實有針對是否獨居,及性別、種族、婚姻狀態及是否養寵物等不同之處給予說明。

明尼蘇達州羅徹斯特梅約醫院(Mayo Clinic)心臟科醫師海斯(Sharonne Hayes)表示,重要之處在於,單是這些差異就可影響健康及死亡風險。

未參與這項研究的海斯表示:「不論是否獨居基本上都有差別,有如將蘋果和橘子相比。」

但海斯提到,看護可降低可能因獨居而產生的風險。他們可對心臟病剛發作病患提供額外協助,或接手後續照護工作。

缺乏社會支持的心臟病患,可主動從社區、工作場所或宗教場合社群中尋求協助。

他說:「這些事不會主動上門,所以病患應向外找。但也不該認為,若獨居就是世界末日。」(譯者:中央社陳蓉)

相關文章
評論